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性格,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个体固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性格特征中,内向外向的属性最受关注。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外向型的人更能适应社会,这种看法对那些不符合典型外向特征的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不应忽略内向型个体在内心的强大力量,他们更倾向于深入思考,

虽然他们从社交活动中获得的好处可能较少,但同时他们也避免了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

作为具有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他人互动中度过。

这里不妨探讨一下“社交焦虑”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与社交活动相关的焦虑状态,患有社交焦虑的人通常表现出生理激活水平提高、无法集中注意力、感到紧张,他们对交往对象感到不自在。

而关于社交焦虑的特点,患者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所谓的评价恐惧

当他们不得不在人前发言时,常常显得非常害羞,这种状态可能导致他们在说话时表现出紧张的生理反应,例如出汗和颤抖。

在此,让大家放心,这些表现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内向的人。 对于外向和内向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许可以用几个词或例子来描述。

艾森克提出,

如果你是一个典型的外向人士,那么你通常是活泼、冲动的,社交活动频繁,经常参与集体活动。

你善于社交,喜欢参加聚会,拥有众多朋友,并且需要与人交流,不喜欢独自阅读或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果你是一个典型的内向人士,那么你通常是安静、保守、自省的,喜欢阅读但不喜欢人多的场合,只有在与密友相处时,才能显得不那么冷漠。

但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某个点上。

自我意识是我们一生中需要学习的技能,

下面这三种表现,可能仅仅是所谓的“假内向”

一、羞怯心理

事实上,心理学中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关联的,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交焦虑与羞怯是同一现象,

但社交焦虑与内向性不同,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内向的人可能不愿参加社交活动,通常是出于个人选择,而大多数社交焦虑者并不喜欢自己的羞怯状态。

有研究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社交焦虑者将自己的羞怯视为真正的困扰

因为他们更可能对社交场合的行为感到尴尬或窘迫,并且更容易面红。

社交焦虑者常常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且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他人对自己不感兴趣。

这可能是羞怯的人在解释他人反馈时,倾向于加入消极色彩的原因。

这一行为反映了一种自我挫败的倾向。

在一项名为“双向讨论”的视频实验中,参与者实际上观看的是一盘预录的视频带。

尽管视频中的反应都是预设的,社交焦虑的人却更多地认为对方的表情显示出对自己的不喜欢。

因此,社交焦虑的人经常在心里上演一幕幕剧情,但重要的是要明白,羞怯的人并非真正的内向者。

相反,他们往往希望拥有比现有更广泛的社交圈,特别是在需要帮助时希望能向更多人求助,

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羞怯阻碍了结交更多朋友的可能。

实际上,社交焦虑并不总是表现为不善言谈,对一些羞怯的人来说,真正的难题在于开始一次对话。

社交焦虑者真正缺乏的是信心,即他们缺乏让人留下好印象的能力。

二、隐秘的自恋者

隐秘的自恋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静的自恋者”的文章。

所谓的“安静的自恋者”指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内向,但实际上对自己评价极高、自信心强的人,他们不需要外界的认可。

隐秘自恋的形成与成长环境有密切关系。

他们的父母通常只在孩子符合自己的高期望时表现出满意,而当孩子没能达到预期时便会受到批评和压制。

这让孩子认为只有通过正面行为才能获得关注,感觉到自己的缺点不被接受,只有优点才会被认可,从而没有形成健康的自尊心。

因此,隐秘自恋者对外界抱有更多的不信任,他们对他人的言行异常敏感,往往倾向于过度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容易认为别人是在攻击或针对自己,对别人的批评异常敏感,甚至过于较真,情绪波动大。

三、享受独处

传统上,独处常被视为不愿社交的表现,然而有些人之所以独处是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积极的价值,

如有助于思考问题、摆脱生活压力或激发灵感。

与内向者不同,这些人内心深处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有一个能接纳自己的社群,只是尚未找到让自己感到安全的人际圈。

如果遇到能够帮助他们融入社群的人或群体,他们实际上会享受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具备这些特质,就不应再用“内向”的标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你需要了解的是,你可能并非真正的内向者,实际上你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愿意与人交往,有能力展现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