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2月,河南信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发现23岁的杨锁已经冻死在自家的茅坑里。屋内空荡荡的,到处都是他生前生活的痕迹。

于是杨锁的离开便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一个二十岁出头,手脚健全的年轻人,怎么会被“饿死”在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锁

杨锁悲剧的根源

1986年,当杨锁来到这个家庭时,对于杨父杨母这对年迈的农民夫妻而言,这是个让他们喜出望外的孩子。他们期盼已久的男丁终于出世,老杨家香火也就有了继人。

"我们取名叫杨锁,就是希望他能永远被锁在我们身边"杨父开心得合不拢嘴,亲笔为儿子落下这个令人费解的姓名。

其实从一开始,父母对儿子有着无休止的溺爱。他们本能地把一个新生命当成了精心呵护的"祖宗",而非未来要独立生活的个体。

养儿防老?不,他们只是自私地将儿子视为"锁链",永不让他离开自己身边,在不知不觉间就培养了杨锁日后放纵不羁的个性。

杨锁出生那年,全村人都被杨家热闹的场景所吸引。杨父杨母一连几天都忙着办满月酒、请乡亲们吃喜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人开玩笑说,要是知道杨家有这么大阵仗,他们也给自家孩子办一场。杨父满面红光地招呼着大家吃喝,对儿子的到来无比自豪。

杨母生产后身体一直很虚弱,怕耽误照顾孩子,杨父就雇了个年轻的村妇在家里帮忙。杨锁的小奶奶几乎什么活都不用做,她的全部工作就是照看杨锁吃喝拉撒,别的杨父杨母全包了

小杨锁从出生就没吃过一滴母乳。杨母说奶水不足,村妇奶水也所剩无几。为了给宝贝儿子吃最好的,杨家每天都从镇上买回几斤羊奶,熬着喂给杨锁,一个月工夫就把村里所有的羊奶都给喝光了。

村里人见怪不怪,只当杨家是给儿子将来攒足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没人想到,这满怀慈祥的溺爱,竟会成为杨锁一生的祸根。

杨父杨母深信儿子是神眷顾,是自己老来的依靠,所以纵容已成了习惯成了被宠坏的个性。

村妇辞职那天,杨母亲自抱起5个月大的杨锁,对她说:"以后就由我来照顾锁儿了。"村妇笑着说别把孩子惯坏了,不过杨母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从那一刻起,杨锁的人生就开始被家人牢牢掌控住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家的宠爱并未停歇,杨母怕儿子摔着受伤,他刚一想要下地走路,她就立刻将他抱起。渐渐的,杨锁学会了最省力的生存法则——乖乖待在母亲怀里,什么都不用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杨父做了个小担子,每次出门不是扛着杨锁就是挑着他,生怕儿子走路磕着碰着。但也没人想到一个活生生的孩子,竟然会被父母"溺爱"到这种地步。

溺于享乐

家人的溺爱从来就没有停止。杨父杨母下地时,宁愿自己操劳也不让儿子分担。杨锁的三餐,更是应有尽有,鱼肉果品千万不能少了他的"口福"。

放任自流毫无节制,杨锁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整日无所事事。父母的极度纵容培养了他目中无人的个性,从小就处处唯我独尊

小时候的杨锁,整个村子就像是他的后花园。给他留下最好的椅子和最美味的食物,要是有人反对,杨父杨母就会怒目而视,孩子就是家中的小皇帝,谁也不能惹怒他。

随着年龄渐长,杨锁也越来越任性。他不爱劳动,父母更是拗不过他,干脆把全部农活包了下来。

杨父母每天从黎明干到日暮,把最好的食材留给儿子,自己吃些粗糙的野菜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杨锁就这样被纵容着,整日无所事事,在家里横行霸道。

10岁那年开学,杨锁被迫上了学。他对于念书一窍不通,完全是被父母硬塞进校园的。学校里,杨锁的骄纵个性立刻就暴露无遗。

"杨德龙在世,天下无敌!"儿时的杨锁还为自己起了个"龙"字辈分的外号,认为自己就是转世的真龙。面对老师的教导,他无动于衷,反而嫌老师在欺负自己。

上学期间,杨锁根本就不做作业,上课吃零食、睡觉,整个课堂对他而言就是消磨时间。家长会上,杨父更是咄咄逼人,理直气壮为儿子开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怕的是,杨父每逢家长会都会狂妄地为儿子开脱。他认为儿子是家中掌上明珠,上天注定是要受人伺候的主儿,怎能被教书先生这般欺负?他一味维护儿子,言辞激烈,让老师们哑口无言。

渐渐地,全校师生都知道了杨锁的名声。他被视为一个无可救药的败家子,行为无度到了极点,连老师也不再管教了。就这样,杨锁在14岁那年被迫退学,彻底离开了学校

退学后的杨锁更是行为失常。他已经完全习惯了被人伺候的生活,从早到晚无所事事,整日游手好闲。一旦父母劝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就会大发雷霆,谩骂父母不够宠爱自己。

直到有一天,一个插曲发生了,打破了杨家人生此伏彼起的宁静生活...

"懒人"的凄惨下场

命运对杨锁家开始了报复。1999年,杨父患上了肝癌走向人生终点。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陷入绝境。

杨母依旧我行我素,对杨锁没完没了的溺爱。她唯恐儿子受半点委屈、受半分冷落,全部的生活重担都揽在自己身上。

杨母每天黎明前就起床,先在家里忙活一阵,准备好杨锁的早餐,然后又步行几里去田间地头干活。天黑时分再回到家,累垮了却依然亲自下厨,为杨锁烧制可口的晚饭。

然而高强度的劳作对于一个年迈的妇女而言过于沉重,没过几年杨母也撑不住了,最终因病去世,只剩下杨锁一个人在家。

亲人的离世对于杨锁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从未学会生存技能,对独立生活一无所知,也不知该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杨锁整日赌气,把父母留下的些许家当一件件毁掉,发泄心中的悲愤。

父母都已离世,于是开始了一种漂泊的生活:先是把家中值钱的物品变卖,换来食物度日;等这些食物吃光后,又开始向亲朋好友乞讨

身体健康、年纪尚轻的他,本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而不是等着被人施舍。但杨锁根本想不到这一层,因为"自力更生"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概念。

在杨锁的世界里,他只接受过家人的呵护,永远吃着现成的、懒散的日子。

亲朋好友见他如此没出息,起初也曾好言相劝,希望杨锁能振作起来,靠自己的双手为生活谋计。

有人介绍他到工地打短工,杨锁一开始还算尽责,可没几天就开始偷懒,躲在角落打盹。等到工头发火,他索性就不干了。

后来,亲朋们又为他在餐馆介绍了一份杂工的工作,杨锁到那里后同样表现糟糕。他经常偷吃剩菜,在后厨乱摸乱动,摔坏了不少餐具,惹恼了老板。就这样,杨锁在餐馆混了半个月不到就被开革职了。

待人们发现杨锁根本没有改过自新的意识,也只能作罢,任由这个无可救药的"懒人"自生自灭。杨锁失去了住处和生活来源,只好在村中流浪,靠着乞讨维持生计。

"懒人"的凄惨下场

杨锁将自我放纵推向了极致。在村人的眼里,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人,整日无所事事,过着比狗还不如的生活。

寒冷的冬季来临,杨锁仅仅穿了一件单薄的军大衣取暖。他的棉被都是村人时不时送来的,家中其他所有的家具都被他一件件烧掉取暖,最后只剩下四面冰冷的墙壁。

为了不用出门,他甚至在家中挖了个坑,在那儿解决生理需求,整个人越陷越深,就像一头无知无觉的禽兽。

杨锁每天只是躺尸般呆在房间里,什么都不做。偶尔有村人来探望,他便伸出手乞讨口食。可一旦得到食物,就会狼吞虎咽,毫无节制,吃完后继续无所事事。

村人见他如此没出息,叹息不已。他们曾试图教导杨锁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做家务、种地或捕鱼,好让他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但杨锁完全无法理解这些,脑子里只有吃、喝、拉、睡,再无其他念头。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岁月在杨锁身上无情地留下印记。他的头发开始慢慢变白,皮肤也渐渐干裂、松弛.

但他的心智却仍停留在一个孩童的年纪,对生活一无所知。有时候,杨锁会发疯般嚎啕大哭,抓耳挠腮、口吐白沫,行为简直就像一头丧失理智的野兽。

200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纷飞,气温骤降。杨锁仍然穿着那件单薄的军大衣,躲在冰冷的房间里瑟瑟发抖。他的食物和柴火早已耗尽,室内冻得跟冰窖一般。

几天后,他的尸体就僵硬地躺在那里,双眼圆睁、口微张,死不瞑目。就这样,走投无路的杨锁在年仅23岁时,因为长期的饥饿和严寒双重作用而死去。

从小被父母溺爱到了极点的他,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丧失了。他犹如一只被驯养到失去野性的宠物,只懂得在屋檐下等待主人喂食,而不会自己觅食。

反思父母的教育理念

杨锁从小就被父母溺爱到了极点,他们把孩子当成赤子一般呵护,唯恐伤了孩子的什么皮毛。可正是这种过度保护,让杨锁渐渐失去了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能力。当父母离世后,他就彷徨无助,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当的节奏,既要给予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杨锁的一生堪称人生教育的反面镜子,他的遭遇警示我们,良好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走出父母溺爱和过度管教的两个极端,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积极向上的引导,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