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太忙与绝对的内耗。忙,似乎成了现代人的标志词汇。但是我具体是忙什么,不是事业,只是工作。心力憔悴,呕心沥血地完成一项项工作,而最终的目的是保住饭碗,过一个平常的生活。这算是被消费主义绑架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幸,在乱哄哄之余,看了一个展与一部电影。

《无尽的刹那》

日本摄影艺术家杉本博司的摄影展。以我浅薄的认知,杉本博司更多是表述一种技法、抽象的、小众开辟性的概念,恰好呈现出不丑的照片。显影闪电、显影液书法、放大虚化的标志性建筑。艺术,传达的是他的想法与感觉。真听真看真感受,被人认可,是值钱的。

人,后知后觉。人生,不断相逢。蜜月在小岛上的酒店,墙上就挂着杉本博司的海面摄影。当时却是被海蟑螂吸引了注意而浑身不安。此其一。其二,十几年前,舅舅曾让我代为下单杉本博司的摄影散文集《直到长出青苔》。当时却是被封面与分类迷惑,单纯认为是摄影图册。如果说当时舅舅在艺术、文艺上的眼界高过家里人。而现在现实只能将其挫伤至老病残身。终究是被长衫,困住。有所思、有所求,重要的可能更多是有所活。

生活是巧合的积累。又想到高三作业的作文,半命题《xxx,我想对你说》。上交后,我的作文被当做范文。与我同时的,还有追而不得的她。甚至题材都一致,均为多年后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说的话。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这种巧合,总是会被深深烙印。以为巧合是命中注定,却不知是缘尽于此。就像初中暗恋的女生,名字是7笔+8笔,而我是8笔+7笔、身份证号后四位是相同的数字不同组合。敏感而放肆的想法。

电影

《金的音像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伪纪录片,或者说是一部超长的VLOG。导演第一人称记录了自己寻找金的录像带的经历,同时以电影切片的方式,用各种经典电影的切片表达台词、情感。因为是伪纪录片,所以画面时而泛虚失焦,时而清晰非常。时空在不断闪回跳转。看的时候就在想,记忆与画面一样是模糊的。时间越久远,越大概只有轮廓。随着周围人的离去,故事故人都一齐入土。彼时再先进的照相机摄像机、再真实详细的笔记,到现在也将是模糊一片。最真实清晰的,永远是当下映入眼睛的每一刻。或者下一刻。

《金的音像店》导演看似是打着拯救电影、拯救录像带的旗号,实际更多的还是自我表达。不能说肯定最终目的是为了钱,至少是自我观点、情感的宣泄。电影也好、金也好,只是一个旗帜、一块五彩斑斓的布,是导演内心的投射载体。

这一个展与一部电影,好像在此刻有了交汇。作品只是载体,通过另类、创新、小众新奇的方式,输出作者的感受观点。作品更注重形式,在形式的掩盖下,是作者蓬勃的心。走出展(大部分照片都是黑白的)、走出电影院,现实的色彩和光重新进入眼睛。现实,更好的生活是形式。心有所依所感,才是自己蓬勃的心。

可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判断,是偏重形式、还是偏重心。

疑问交给下一步电影《寻找薇薇安·迈尔》

PEACE

心平能愈三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