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游侠,在先秦文献中多称为“侠”,有时也称为游侠或侠客。《韩非子·五蠹》曾经提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将“游侠”视为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可见战国后期“侠”已经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社会阶层。韩非子认为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首次为“游侠”立传,《汉书》中也有《游侠传》,“游侠”在两汉时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游侠是对一群喜好交游、尚武人气的人的总称。他们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与社会背景,为人守信仗义、敢作敢为,在崇尚武力的古代社会,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与心理需要,获得了时人的认可与称道。先秦时期所谓的“刺客”在后世也多被视为游侠,并且作为游侠的主要部分而为人们所称颂,即为其例。

游侠的产生与春秋以来随着周王室衰微而出现的政治失序、宗族解体、社会动荡的背景有关。一方面,经过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陪臣执国命”几次政治权力的下移,各国君主的权威进一步削弱。

再到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力政争强”,列国纷争、相互兼并的格局,内外两方面的压力致使一些为人臣者僭越他们的政治职守,通过结纳宾客、藏匿亡命,借以另构个人权威。战国时期各国贵族竞相养士,典型如战国四公子,他们的盛养门客对游侠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从春秋后期开始,伴随着井田制的破坏,社会结构尤其是宗族血缘关系的日趋松动,西周时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局面彻底改变,士阶层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比较兴盛。

在尚武风气的浸染下,士阶层出现了文士和武士的分化,尤其是后者,其行亦“不轨于正义”,又特别看重承诺和声名,讲求“士为知己者死”。先秦时期的游侠可能就是从这些人中产生的,他们在市井田巷或四处交游中以自己的侠肝义胆扶危救困,从而为世人树立了典范。

西汉初期,是游侠群体在历史上最庞大的时期,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游侠风尚,司马迁、班固都为游侠立传。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列举的大侠就有朱家、田仲、五公、剧孟、郭解数人,一般的侠客则“敖而无足数者”。

西汉时期的“侠”除延续战国时期的集团化存在形式外,“侠”的个体化也有所发展,侠的独立人格开始建立,“游”的特征开始显露。同时,侠的个体化的发展,也使“侠”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布衣之侠开始产生,司马迁、班固在《史记》、《汉书》“游侠传”中反复使用“布衣”、“匹夫”等字眼,明显反映了这种变化。

西汉时期游侠活动方式一般是以名侠、侠魁为核心的社会集团的形式进行活动。但这种社会集团是不稳定的,涣散的,仅仅是凭名闻而纠合起来的所谓“集团”。其成员的主要特点就是“游”,他们无恒产,无固定职业和身份,浪迹天涯,四海漂移,并可以依靠任何一个侠魁而随意杀人。

甚至像郭解、原涉这样的侠魁,皆“刺客如云,杀人皆不知主名”。游侠的这种活动和处世方式,往往成为现实政权的对抗物和潜在威胁,但由于他们扶弱济贫,抱打不平,得财则与天下人共之,有难则为天下人排解的侠义精神,在下层社会中不但赢得了朋友,也获得了避难所。

西汉末王氏专权,王侯竞养宾客,豪侠大盛。虽然后来王莽诛除豪侠,而其势终不可遏。又趁西汉末天下大乱之机,豪侠得以在逐鹿中原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南阳集团最初就是个游侠集团。刘秀起家之前,结交大量亡命之徒,竟然连官吏也不敢到家里来抓捕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哥哥刘伯升也好侠养士,经常与这些人打交道。他的族人刘赐之兄刘显杀了人,官吏逮捕刘显并杀了他。这本是罪有应得,符合法理人情。刘赐与刘显的儿子刘信变卖家产,公然勾结不法之徒向办案官吏寻仇,真是目无法纪、不可理喻到了极点。

刘氏兄弟皆是豪侠之流,敢于聚众起兵图谋天下,又利用豪侠声望积聚势力,这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途径。后来光武集团的将帅之中,也多有游侠出身的。王遵“少豪侠”,起初投奔公孙述,后归光武。窦融既出人上层贵戚之间,又交结民间豪杰,以任侠著名,后来成为了光武集团的重要成员。

东汉后期,军阀混战,崇武尚侠之风更盛。董卓年少时就喜好结交侠士。曾经在羌中游历,与当地各路豪帅相交好。归来后务农在家,豪帅旧识中有人前来拜访。董卓竭其所有,宰杀耕牛盛情款待他。豪帅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回去后以牲畜千余头馈赠于董卓。董卓由此以爽健侠义闻名于世。袁绍也好豪侠之人,曾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谕等结成团伙势力。袁术更是结交一帮狐朋狗友

一起吃喝玩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刘、关、张结义,是当时极为常见的交往形式。除了有特殊目的的世家子弟外,朝廷官员也不乏任侠之人,如太尉段颖就是“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后汉书·段颖传》)。

游侠的本质是以武力为后盾的,也常以武斗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常常凶强侠气,虽多为行侠仗义者,但是也不乏凌弱为害之人,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的危害。更为甚者,游侠依仗其声誉与勇力拉帮结派,目无法纪,藐视官府,成为社会严重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政府一般对豪侠之士是坚决打击的。汉武帝时期,著名游侠郭解的行径及其灭族的结局,可以很好地诠释游侠本身的问题与政府对待游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