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警告你,不写作业就别想看电视。”

“你怎么又发脾气?面壁思过去。”

“妈妈打你是为你好,记住下次别再犯错了。”

这些话你对孩子说过吧,体罚、威胁、隔离,这些惩罚方式你对孩子用过吧?

研究表明,惩罚造成的不良行为会更多。

这并不是说,坏孩子会得到更多惩罚,而是因为获得更多惩罚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惩罚只会让孩子吸取错误教训。

01

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以身体或心理伤害为目的的行动,为的是让被惩罚的人吸取教训。想让惩罚产生预期效果,就必须让被惩罚的人感受到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惩罚的方式很多,比如威胁孩子不许看电视,不给零花钱,把孩子关小黑屋面壁思过,大声吼叫恐吓孩子,甚至动手体罚孩子。

没惩罚过孩子的家长可以说凤毛麟角,惩罚孩子的外在原因很简单,孩子犯错,才会招来惩罚。只是为什么家长会不约而同选择用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呢?

02

为什么用惩罚管教孩子?

孩子错了就要被惩罚?惩罚孩子的深层次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错了。

惩罚让孩子害怕,见效快

从效果上看,惩罚孩子见效很快,因为惩罚会让孩子害怕,让孩子恐惧。为了躲开害怕的事情,孩子就会马上修正自己的行为,避免接受惩罚。

但见效快,不等于作用持久。而且让孩子害怕和恐惧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没什么好处。

孩子做错了,我得做点什么

孩子做错事,会让家长陷入不安和焦虑:我得做点什么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但是做什么呢?

父母对孩子就像巨人对小矮人,父母可以用任何方法对付孩子,孩子基本上没有还手能力。所以父母会选择惩罚这种最不费力气不费脑子的方式。

孩子做的不对,我惩罚了他,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孩子还是改不了,是他冥顽不灵,与我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为惩罚是最好的管教方式

如果不强迫孩子就范,他们会越来越不听话,会挑战父母的权威。而且父母小时候,也曾经被他们的父母惩罚,这些惩罚会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在有些父母眼里,惩罚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对以往的惩罚他们无能为力,现在他们自己成为了掌控者,有点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快感。

你是出于哪个原因选择惩罚孩子呢?

03

惩罚孩子副作用多

惩罚孩子虽然见效快,却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

惩罚让孩子相信,他是坏孩子

做好事不会被惩罚,被惩罚是因为犯了错。惩罚会让孩子相信他是个坏孩子,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他有不好的情绪,他让父母愤怒了。

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坏孩子时,他就会做出更多符合坏孩子身份的事情。惩罚还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让他故意做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惩罚阻止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摔坏了花瓶,被惩罚面壁思过,他会把摔坏花瓶和面壁思过画上等号。这样的惩罚实际上是在阻止孩子承担责任。

因为在孩子眼里面壁思过就是在承担责任了,而实际的责任,比如摔坏花瓶的损失,打扫花瓶的碎片,就都由惩罚他的人承担了。

惩罚让孩子把精力放在逃避惩罚上

孩子犯了错被惩罚,会让他不由自主地把关注力放在如何逃脱惩罚上,而不是改正错误行为上。

还拿摔花瓶为例,不管孩子是有心还是无意,为了不被惩罚,他可能会编造出各种可笑的借口,弟弟妹妹摔碎的,小花猫摔碎的,风把它刮倒的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条件育儿》的作者阿尔菲·科恩说,惩罚阻碍了孩子的精神成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行为对他自己的影响,而不是让他对他人的影响承担责任。

被惩罚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两面派,在父母面前乖乖的,离开父母就会叛逆到亲妈都认不出来。原因很简单,在父母面前的乖,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好,只不过是为了逃避惩罚。

换个角度看,哪怕父母是因为爱惩罚孩子,但惩罚让孩子痛苦是必然的,孩子没办法把痛苦和爱联系起来。

惩罚对孩子有这么多坏处,有没有能代替惩罚的方式呢?在《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一书中,作者劳拉·马卡姆博士提出用“关爱式引导”来替代惩罚,能达到比惩罚更好的效果。

04

替代惩罚的方式:关爱式引导

我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帮他们培养自律意识,让他们不管父母是否在场,都能自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很显然这一点惩罚做不到,但关爱式引导可以。关爱式引导能让孩子体会到爱,而不是痛苦。

关爱式引导可以增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因为没有“惩罚”这个矛盾的东西在,孩子会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我们倡导的规则和习惯,没有叛逆,没有故意做对的心理,孩子更可能拥有这些规则和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爱式引导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因为不用担心会受惩罚,孩子会把精力放在学习等成长任务上。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能帮孩子调整情绪,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些都 会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情绪是可以被接受,即使行为不被认可,他们也不是被全盘否定的。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发挥关爱式引导的作用呢?我们要学会利用共情给孩子设定限制,让孩子自觉修正错误行为。

05

操作指南:共情设定限制

利用共情设置限制,家长的工作量会比惩罚大,因为需要用心跟孩子沟通,体察孩子的情绪,可以说共情设置限制是育儿参与度最高的方式。

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确保孩子安全健康,是快乐教育理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

能促使孩子从根本上改变的,是他自己想改变,他想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只有在他和父母关系融洽,建立了有效联结,成为共同体的时候。

所以,用共情设定限制的前提条件,是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你支持他,促使他主动希望让你高兴。

与孩子建立良好联结,父母要舍得投入。这个投入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

陪孩子玩,陪他读书做游戏,关系融洽了,你说的话,孩子才会放在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定界限的小技巧

跟孩子沟通时表情要镇定、和善。比如,“你这样做好像很有趣,但你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我知道你还没玩够不太想去洗澡,但现在太晚了,今天就玩到这儿吧。”

通过提供选择,消除孩子被强迫的感觉。比如,“你是现在去洗澡,还是5分钟后去洗?”让孩子2选1,能让他产生自由选择的错觉,更愉快地执行父母的期望。

如果孩子对限制大哭大闹,我们要控制好情绪,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我们只需要倾听,继续引导孩子执行我们的限制。

对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做出反应

没有天生顽劣无法管教的孩子,当孩子对我们的限制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惩罚孩子,而是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正大吵大闹的孩子拒绝我们提出的“安静”要求,孩子为什么会大吵大闹?是他枯燥无聊想博得更多关注,还是想借此实现别的目的?如果是因为无聊,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吵闹会影响到别人,妈妈可以陪你玩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切无济于事,尝试拥抱孩子,上蹿下跳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安静,乖乖和你拥抱在一起。

对孩子的行为不当,惩罚像一剂猛药,见效快,但副作用大,会对孩子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关爱式引导可以避免惩罚的副作用,能让孩子修正自身行为,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和习惯,成为真正自律的人。

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对的,在育儿方面更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我们的育儿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更多走心分享,关注▼▼▼@ 柚妈充电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