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19世纪中日两国海军竞争时期的铁甲舰,很多人第一时间肯定第一时间想起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其实按照铁甲舰的定义来说,当时两国还有好几艘铁甲舰,像北洋水师的“平远”也是铁甲舰,细分的话是近海防御铁甲舰。而日本这边铁甲舰更多,前后有“甲铁”(后改名“东”号)、“龙骧”、“金刚”、“比叡”、“扶桑”共计五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铁”号铁甲舰

日本的五艘铁甲舰中,“龙骧”原本是熊本藩在英国订造的铁甲舰,1870年建成后恰逢明治政府推行“版籍奉还”运动,将各藩土地、人口和军队都收归中央,熊本藩就将“龙骧”也上缴明治政府。

“龙骧”排水量2571吨,装备了2门160毫米口径和10门14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舰体装甲厚度125毫米,在当时也属于火力、防护都不错的一款小型铁甲舰。而在远东地区更是难得一见的巨舰,不仅是当时中日两国唯二的两艘铁甲舰之一,而且和另一艘排水量1358吨的“甲铁”号相比吨位也大了不少。而清政府虽然也有了一些蒸汽炮舰,可是火炮无法击穿“龙骧”的装甲,自身难敌对方的大炮,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就远东国家自身拥有的军舰来看,称它为这一时期远东最强铁甲舰也不为过。

“龙骧”号铁甲舰

不过“龙骧”有些生不逢时,“甲铁”服役以后参加了倒幕战争末期的宫古湾海战,是倒幕军压倒德川幕府残余海军的决定性因素,可谓出尽风头。“金刚”、“比叡”、“扶桑”则参加了甲午战争,虽说没什么抢眼表现,但是好歹也是上过了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军的“扶桑”号铁甲舰

唯有“龙骧”服役时倒幕战争已经结束,之后没多久随着新式军舰的不断服役就不得不退居二线,虽然苟延残喘到了甲午年间,但是已经难以再上战场,只能老老实实在后方摸鱼,没有参加任何海上实战,甚至留下的照片都没其他四艘铁甲舰多,就此草草了结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