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高档酒店的走廊里,偶尔能听到细微的按压声——轻轻地、持续地、有节奏地。这不是鬼魂的恶作剧,而是某位顾客正试图把装在墙上的洗发水装进自己的矿泉水瓶里。这位顾客自然不是谁都能想到这等绝妙主意的人,她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可鱼。顾名思义,她是热衷于“薅羊毛”的高手。
嗯,可鱼小姐住在一个晚上要价5000的精致套房里,床头柜上放着《资本论》,床尾摆着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她此时的脑海里想的却是,这35瓶洗发水能否让她的钱包回暖如春。一晚上的价钱,换来了35瓶洗护小样,按电商平台100元一支的价格来算,她这是不是赚了呢?可鱼小姐一边数着小瓶子,一边沉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本,回本。”这两个字如咒语般,不断在她耳边回响。搞不好,她心里暗暗做了个交易,愿意用无聊与累赘来换取这份虚幻的充实感。而高档酒店的大门口,始终挂着笑脸的服务员,他们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殷勤地帮忙打包,仿佛这些小样都是为了被带走的。
不仅仅是可鱼小姐,整个城市的年轻人似乎都卷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薅羊毛”运动。他们互相传授经验,分享攻略,仿佛这已经成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社交平台上,住酒店“薅羊毛”话题的热度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畅谈如何将酒店的赠品变为个人收藏,犹如战斗士兵分享战果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薅羊毛难道就真的是免费的吗?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是否真的让他们赚到了什么?还是只不过是在做一个零和游戏,最终的账单还是会精确地体现在每一晚的房费里。高档酒店里的洗护用品,被谬称为“免费”,但在这个世界上,哪来的免费午餐?从酒店的角度来看,这些“羊毛”其实已经计算在了房费之中。
玩笑归玩笑,事实是残酷的。人们的心里里,总有一块叫做“捡便宜”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个小人,时不时地跳出来做主。可鱼小姐的行为,不就是这个小人在操控吗?在高档酒店里用大价钱换个住宿的体验,然后用带走小瓶洗护用品来给自己心理安慰。这算是对消费的一种回扣,还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
酒店方面的工作人员也不是傻子,他们清楚地知道,大瓶装的洗护用品是不可以带走的,但是,“如果顾客需要,我们也可以提供小样。”听,这是多么圆滑的商业逻辑,他们明白消费者的心理,也懂得如何转化为自己的策略。
然而,当所有的消费者都开始“薅羊毛”,这种行为就从个别现象转变成了群体行为。高档酒店的洗护用品在二手平台上泛滥,一些人以此为生,造成了一种奇怪的市场现象:原本应该是酒店为了提供优质服务而提供的洗护用品,却成了二手交易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人们对于“价值”的误解。有人说,5000一晚的房费,我就是要把这些洗护用品都带走,似乎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没有吃亏。但在这场看似精明的消费游戏中,谁又能真正算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
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中,我们似乎都成了一群被市场洗脑的羊,而商家则是那个拿着剪刀的牧羊人。他们用看似无害的“免费”策略,诱导我们不断消费,同时又在背后悄悄地将成本摊到每一位顾客头上。
可鱼小姐,带着满满一箱子的洗护小样,她得到的真的只是物品本身吗?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除了这些瓶瓶罐罐,她还带走了一种难以察觉的消费观念的潜移默化。让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看似精明的消费者世界里,我们究竟是在薅走商家的羊毛,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让自己的羊毛被一点点薅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