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导演话剧《太阳和太阳穴》很好诠释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

这部话剧改编自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作品《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京辉的话剧特点鲜明,改编却不照搬,类型竟不俗套。这样的风格在他导演的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很是明显,黄湘丽一人在舞台完成整部剧目演出,中间穿插自弹自唱,好像没有十八般武艺,都没办法加入孟京辉的团队。

《太阳和太阳穴》这部剧虽然不是独角戏的形式,但特点依然很鲜明。音乐与话剧的结合,是这部剧的一大特色,更是亮点。音乐、文学、戏剧都可以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流动且丰富。孟京辉将剧中人物情感通过节奏、歌词表现出来,戏剧观赏性更强,也更有节奏感。

孟京辉善用音乐的表达手法,也恰好能够很好呈现出布莱希特的著名戏剧理论——“间离效果”。简单来说,布莱希特认为观众与戏剧之间具有一种“间离”感,观众可以冷静地思考剧目的主题、剧中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阳》主演张弌铖在演出前表达过自己对于“间离效果”的理解,对观众来讲,观众可以持有上帝视角来看待这部剧作,而不是一味地被话剧演员“牵着走”从而失去独自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演员来讲,演员与角色之间存在一种“距离感”或者说“对立感”。

这似乎,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演员需要入戏”似乎有一些偏差,布莱希特认为演员可以对角色具有自己的态度和理解,比如男人饰演女人、成人饰演小孩,演员并不能完全成为,但可以无限接近,而这份天然阻隔的距离感,给了演员一定的创作空间以及发挥的余地,也能够产生意外的戏剧效果,碰撞出不同的情感火花。

那么,音乐便成为“间离效果”非常恰当的表达渠道。《太阳》的主演们在排练期间,结合自己对戏剧的理解创作出很多音乐作品,最后经过筛选,选择出精彩且适合这部剧的几首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的歌词表达出演员对于人物和戏剧的理解,观众也可以在看剧的同时,欣赏音乐。

在音乐的加持下,观众可能会迸发出对人物、剧目不同的理解,在演员的演绎下,观众可能会感受到音乐背后不同的情感,很难说是谁影响了谁,他们是个体还是整体。总之,他们都构成了观众视听的组成部分,某一刻,音乐、戏剧、文学,交融并产生效果。

《无聊至极》《四个老娘们滚回家之歌》《鲱鱼之歌》是其中比较出彩的音乐,演员既是歌手,歌手又是创作者,几重角色叠加之后,不知他们自己有没有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有了更深的理解。

《太阳与太阳穴》没有所谓的“结局”,开放式的结果对于观众和创作者而言都具有无限思考空间,人物性格的正邪矛盾、命运的无常变化,都是没有结局与结论的,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够幸运的拥有一个“标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京辉的《太阳和太阳穴》很好地诠释了布莱希特的戏剧内核。值得一提的是,孟京辉曾将布莱希特另一部戏剧《四川好人》搬上舞台,虽然故事与“四川”没有直接联系,但德国的布莱希特却将剧名与中国联系起来,中国话剧导演对这样一部话剧的呈现,也是对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诠释和表达。

总之,孟京辉的话剧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和态度,《太阳和太阳穴》正是代表之一,兼具先锋感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