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王小波曾深情地写道:

少年时,总觉人群熙攘,他人之事如同己任,紧密交织。

然而,随着岁月沉淀,方领悟到除却亲人,世间的喧嚣仿佛皆已消隐,无数故人纷沓于时光洪流,无论怎样执着挽留,亦难复旧日光景。

人生恍如四季轮回,春华秋实,寒暑交替,不过寥寥几度。如何在这短暂的四季里演绎生活的精彩,全然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抉择与态度。

面对至亲的三人,我们更应倾尽毕生之力,用心呵护这份血浓于水的情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你养你的父母

在生活的崎岖道路上,我们历经无数次跌宕起伏,阅尽人间冷暖,才深刻领悟:

那个被唤作故乡的地方,无怨无悔挚爱你一生的,是你的父母;在遥远未知的角落里默默为你祈祷的,仍是你的父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细致入微的缝制,满载对子女早日归来的深深忧虑。古语云:“儿行千里母担忧。”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更以无尽心血将我们抚育成人。在他们心中,我们始终是那块最珍贵、最疼惜的心尖肉。

湖北黄冈,一位九十七岁的老者,自乡村出发,倚杖缓行数小时,只为到女儿家中,为他深爱的七十五岁女儿庆祝生日。

餐桌之上,女儿恭敬奉茶,笑容洋溢,无论年岁几何,只要有父母健在,我们便能坦然接受那份深情的宠爱。

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我们正值青春年华,还是步入知命之年,永远都是他们眼中的孩子。

《诗经》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父母的存在,是我们回眸间即可握紧的安稳依靠。

求学时,他们承诺抚养至我们毕业;就业后,他们在背后默默期待见证我们的婚礼,期盼抱孙。

然而,他们内心最深的祈愿,不过是我们的身体健康,能有足够的岁月陪伴他们共度晚年。

我们犹如航行在浩渺海洋上的巨轮,为追寻梦想奋力前行。

而父母,则如同紧随其后的救生艇,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篇章,都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若遭遇风浪,他们定会成为将我们平安送上岸的守护者。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孝道,是爱的回应与传承。

每一位赤诚忠厚的儿女,都怀着“来日方长”的期许,渴望功成名就之日,能在父母膝下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时光无情,从不停驻。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想要报答亲恩之时,父母却已不在人间。

此刻,凝视那久未归乡的故土,餐桌一角永远空置的碗筷,我们不禁掩面,任凭泪水滑落脸颊。

然而,纵使世事磨砺,仍有一份幸福触手可及:即使双鬓斑白,仍有处可肆意撒娇;当你满怀孝心,父母仍安然在侧。

因此,趁岁月尚好,父母康健,常回家陪伴他们,尽你所能去孝敬他们,莫让遗憾成为余生无法弥补的痛。

相互扶持的伴侣

世间万物,无独阴而不生,无孤阳而不长。

于茫茫人海中,唯一与我们血脉无关,却情深意浓、相濡以沫的存在,便是我们的伴侣。

古语云:“家常饭饱暖,粗布衣温馨,知冷知热结发妻。”

人生路漫漫,坎坷难行,有伴侣同行,彼此扶持,方能共度风浪,抵达彼岸。

曾闻一老者感慨万分:“夜半时分,因口渴而醒,只需轻轻一触,老伴即明我意,递来解渴之水。这一杯水,何其珍贵?非经年累月的默契相伴,此刻,我又何处寻觅如此无价之饮?”

因果循环,前半生对伴侣的态度,恰似绘制后半生幸福画卷的笔触,长短皆由己定。

有机构曾开展一项问卷调查:“垂暮之年,回首往昔,何事令你最为懊悔?”其中,超过半数的答案惊人一致:“未能珍视身边的伴侣。”

生命之旅,是一场不断与人告别的跋涉,岁月无情,许多深情厚谊在半途消散。

青春时我们对此懵懂无知,待到白首方知,泪水的教训揭示:

唯有爱人,始终如一地陪伴左右,心心相印,执手偕老,才是人生至大的福祉。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这样描绘:“少年夫妻,老来为伴,纵使两鬓斑白,深情依旧。”

我们常常觉得,祖辈们的婚姻似乎过于仓促草率,却又对他们那份历久弥新的爱情心生向往。

及至后来才领悟,也许他们并不如我们懂得何为爱情,然而,正因其心无旁骛,一旦邂逅真爱,便倾尽所有,爱得深沉而热烈。

真正触动人心的,永远是那颗滚烫真挚的心。故而,务必善待伴侣,切勿吝啬付出爱意,以免晚年回首,徒留无尽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离不弃的自己

生活中最深沉的底色,莫过于孤独。世间筵席无不散场,人生旅途熙来攘往,无人能始终陪伴你走到终点。

父母终将离去,夫妻未必能携手至生命最后一刻,儿女亦有各自的家庭与压力,即使我们强忍泪水,也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

《人间值得》中有言:“唯有在困境中独立探寻答案,才是真正的解脱之路。”

以杨绛先生为例,1997年,她痛失爱女于癌症之手,而早在1988年,其夫君已先行离世。

彼时,杨绛先生已届87岁高龄,接下来的近二十年岁月,她独自面对世界。

面对双亲与伴侣的相继离世,她曾陷入绝望深渊,但迅速振作,因为她肩负使命,怀抱对所爱事业的热情,承载三人共同的梦想继续前行。

在孤身的日子里,她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因为只有她,能见证更遥远的未来。

至93岁高龄,杨绛先生完成了著作《我们仨》,向世人揭示何谓最好的夫妻、家庭以及自我。

昨日偶读一语,触动心弦:“当孩子不慎弄脏衣物,身为父母的我们,定会迅速清理得整洁如新。

然而,待我们年迈,子女成家立业后,身边却鲜有人能如此照料我们,因为我们的父母、伴侣或许早已先我们而去。”

此言令人感慨万千。

人生暮年,自出生至辞世,唯有自我,始终不离不弃,唯有自我,能伴自己走完生命全程。

古语云:“与其依赖他人之口,不如亲力亲为;求人不如求己。”每个人最终都要回归自我。

他人所能给予的,不过是生命中的一片绿叶,风雨飘摇,易于消逝;

唯有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方能抵挡风雨,庇护自身。

老年虽象征人生的秋季,但正如秋日,自有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

保持身体健康,心态乐观,随心所欲地享受美食、装扮自我、沉浸于喜爱的娱乐之中,幸福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梁晓声先生在《人世间》中曾深情写下:

“行至远方,阅世愈深,识人无数,愈发醒悟:人生长河中,真正彼此牵挂、互相关心者,寥寥数人而已。

这少数几位,便构成了你的整个世界。”

于茫茫人海,家人与自我,无疑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然而,我们往往领悟得太迟,恍然间已疲病缠身,蓦然回首,却发现最重要的陪伴已不在身边。

或许,这人世间最触动人心的幸福景象便是:

一个家庭,父亲仁爱,子女孝顺,夫妻之间夫尽责而妻贤良,自我亦能善待自身。

父母犹如孩子的坚实后盾,孩子则以感恩之心回馈,铭记父母的无私付出。

丈夫勇挑家庭重担,妻子理解丈夫的艰辛,以柔情与体贴回应他的付出。

而至关重要的是,每个人皆能真诚地关爱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内心丰盈常在。

人生旅途漫长,唯愿我们皆能珍视此刻,疼惜眼前人,不辜负自我,如此方能无憾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