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

沿着人民南路大道一路向南,过了南河便是成都著名的华西坝。这里有结缘寺庙得名的小天竺街,与存古学堂渊源颇深的国学巷,因金陵大学蚕桑系命名的金陵路,成都第一条以“道”命名的街道公行道等。

华西坝上值得大书特书的街道颇多,但对华西坝来说却言不尽意。若是鸟瞰华西坝,通观全局,唯有大学路能代表其“中西合璧”的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路原本是华西协合大学中的一条道路,历史往上可追溯至1905年。

那时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体系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几经考察定在成都,随即便在当时成都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

传教士为什么选择了成都呢?

在西方传教士被允许进入内地传教之后,他们便开始在我国的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地区分别建立教会学校,借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而成都作为当时西南内陆最大的省会城市,自然而然地成了西方传教士们传教的首选目的地。

除了特有的战略位置和经济实力,成都自“文翁化蜀”后学风盛行,其文化影响范围辐射西南各省,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重镇。西方教会认为在成都建设学校,其教育理念也会借势传播到西南各省。

西方传教士认为,“华西(包括甘肃、西藏、贵州、云南、四川)是亚洲的角逐场所,四川是中国最大的,人口最多的,最富饶的,最具战略意义的省份,控制了四川,便控制了全中国。”

这里所说的“华西”便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前二字的出处,亦是“华西坝”的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人习惯将相对平整的地方统称为“坝”,而成都城南锦江江畔,这种土地平旷,野芳遍地的地方,便是一块典型的“坝子”。华西协合大学建成后,因“华西”加“坝子”通俗易懂,十分顺口,于是就有了口口相传的“华西坝”。

选定地址之后,五个基督教会便开始大兴土木。

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任校长美国人毕启“在成都省城南门外南台寺侧,购地百余亩建筑校舍”。华西协合大学建设初期,便前后购地约300亩用以校舍的建设。后期经过教会不断购买房产土地及接受捐赠后,校舍面积发展到占地900余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来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以重庆作为陪都,北部、东部各高校、文化机构、工厂等纷纷向西南地区迁移。同属教会学堂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迁至华西坝,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开启了教育史上独有的五大学联合办学时期。五所学校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进行联合办学。学校允许自己的学生跨校学习,同时各学校互相承认彼此学生选修课程所修的学分,至此华西坝进入了“五大学时期”。

抗战期间,成都城南开了新南门,华西坝片区变得愈发热闹。华西协合大学中的一条道路变成了人来人往的主干道,“大学路”这一名称也就顺应而生。

大学路是华西坝上第一条正式的街道,亦是呈现其“中西融汇”主题的窗口。在黑白老照片中,我们能窥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中式古建筑,也能看到有大落地窗和穹窿之顶的西式建筑。这些建筑的外墙上,中式的青砖与西式的大理石交相辉映,讲述着不同文化的交融故事。

02

历史上最活跃的文化发展时代,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捶击乃至冲突的时候,这时的文化往往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如同埃菲尔铁塔的遭遇一般,华西坝在建筑初期也遭受过尖锐的质疑。时人认为它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既不传统,又不现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当时华西坝上建筑究竟是何模样?

《锦城旧事竹枝词》中收录了一首名为《华西协合大学》的竹枝词,上面写道:“华西有坝锦城南,外士经营屋宇添。萋萋芳草池边路,待月钟楼人未眠。”

竹枝词里的钟楼便是坝上八景之一钟楼映月,它和鸳鸯小桥、三台点兵、对牛弹琴、孤岛天堂、柳塘压雪、后坝洋坟、青春小岛一同为人津津乐道。

在中国古典外形的建筑里包容完全西化的室内装饰。大落地窗、壁炉、穹窿之顶……这些西式装饰粗看怪异无比,但是历经百年沧桑,却是经久不衰。华西坝古朴典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开“中西合璧”建筑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檐翘角、青瓦覆盖、雕梁画栋、斗拱承托,檐角高高翘起,犹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散发着典雅古朴的东方神韵。若是走近细观,典型西式风格的墙柱门窗、浮雕装饰、拱顶壁炉等随处可见。他们嵌在中式楼阁中,带来浓郁古雅的异国情调。

怀德堂、嘉德堂、苏道璞纪念堂、华西钟楼……时间来到1949年,华西坝上主要建筑已经增至29幢。坝上建筑群像是历史见证者,经历了风风雨雨延续至今,为今天的大学路带来了新生。

徐步在今天的大学路上,能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中西合璧”的传承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式店铺藏在硕大的法国梧桐阴影中。中式茶馆与西式咖啡馆相邻,日式面包店旁是火辣辣的川菜馆,新潮的酒吧和异域风情的西餐厅并排,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分外新奇。大学路街道两旁的建筑巧妙地延续了中西方元素,飞檐翘角的中国传统建筑却有着拱形窗户的西式建筑元素。这样“不中不西”的建筑风格现在看来竟也有“土洋结合”的美感。

陈寅恪先生曾感叹道:“浅草方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远风。酒醉不妨胡舞乱, 花羞翻讶汉妆红。谁知万国同欢地, 却在山河破碎中。”

当时的人习惯用“海上”代指“上海”,用“湖上”代指杭州,而代指成都的则称之为“坝上”,可见华西坝在国内的知名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华西坝建造之初,完全是按照教会社区模式进行规划的。大批外国的学者、教授和医生来到成都,以华西坝为据点,修建了一大片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并形成了华西坝独特的生活方式。

或许最初的华西坝生活充满着西方人的浪漫和热情,时间一长,成都生活的闲情逸致缓慢渗透到其中,我们从今天的大学路上便能窥探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人三三两两地坐在竹椅上,身形松弛地喝茶,摆龙门阵。精致的咖啡馆紧邻着茶馆,人们就站在路边享受着咖啡和甜点。夜幕降临,火锅店里喧闹起来。几步之外的路边酒吧也开始热闹起来。两拨人各聊各的,竟然没有一丝违和感。

大学路上,或许每一块砖、每一扇窗、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让人在漫步其中时,不禁对文明的包容与融合产生深深的感触。中西方的花卉争奇斗艳,牡丹和玫瑰、菊花与薰衣草相映成趣,散发着各自的芬芳。

03

鸟瞰整个巴蜀之地,除成都平原以外,余者皆为高山大河所分割。这些地方崎岖难行,高山峡谷,道路险峻,时常还有猛兽出没。在与天斗的过程中,巴蜀先民形成了刚强勇武、剽悍耿直的气质。川人早已将这样的气质烙印到了骨子里,映射到行动中,于是就有了“五四运动”时四川青年的怒吼,有了百万川军出川抗日的壮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四川各界青年迅速奋起,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投身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和抗日救亡的斗争中。

时任《川报》编辑的李劼人先生怀着愤怒,写出长篇按语作为头条编发在《川报》上。《川报》上的消息在成都首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牵头,聚集全城30多所学校的学生游行讲演,誓言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壮举。1919年5月25日,为声援北京“五四运动”,6000余名学生在当时成都的少城公园集会,四川省学界外交后援会正式成立。1919年7月1日,学界外交后援会更名为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同时加入全国学联总会。7月17日,成都的“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更名为“四川学生联合会”,同时加入了全国学生联合总会。

这期间华西坝上众多大学也相继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救国会等爱国学生组织。这些爱国学生组织深入到农村宣讲救亡图存,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青年者,国家之魂。“五四运动”一百多年来,四川青年运动风起云涌,青年俊杰璨若星辰。坝上的爱国学生组织将爱国救亡的精神薪火相传,为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而战,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漫步在今天的大学路上,和煦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法国梧桐洒在行人道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街道两旁是一排排中西风格合璧的精致小店。小店外墙或有着色彩张扬的涂鸦,或有着八达晕纹的中式花纹。

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骑着自行车缓缓过去,铃声清脆,并不刺耳,像是为这个宁静的街道增添了一份生气。大学路街道两边的精致咖啡馆里,有人慵懒地坐在露天座位上,享受着咖啡和甜点,天南海北地摆着龙门阵,脸上洋溢着成都人独有的松弛感。

你若问我大学路的历史,我会向你细说怀德堂的特点,详述华西协合大学到川大的过往历史。

你若问我大学路的感受,我会领着你来大学路上逛一逛,坐一坐,一起触摸大学路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