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钟伟,不少读者通过各种传闻,都知道他有“中国巴顿”之美名,在八百多名五五开国少将中知名度非常高。

再问钟伟有什么战绩,对解放战争稍有了解的人很快脱口而出——违令攻打靠山屯,一个师长把林总给指挥了。

其实,钟伟和靠山屯还真有缘分。大家所熟知的那次靠山屯战斗发生在1947年3月,即东野主力第三次下江南之时。而早在1946年11月,钟伟就打过靠山屯。

当然,一打远没有二打知名度大,一打时我军没有打援动作,钟伟只歼灭了守军一个营就撤到松花江以北。这对钟伟来说就是一次无足轻重的小仗,估计以他的性格,日后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

但笔者认为,一打的意义远远大于二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东北战局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三下四保前我军面临的严峻形势说起。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读者都记得一个场景:

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课堂上,李云龙讲起“六十万对八十万”的淮海战役滔滔不绝。但丁伟不屑一顾:“还是说说我们四野,以少胜多的战例就有不少,比如我们纵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云龙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们有100多万人,打谁打不赢?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人淹死啦,你们算啥以少胜多?”

不少四野军长不高兴了:“先不提辽沈战役,就说我们出关时才10万部队,不到三年就打出100多万,那是吹出来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零下40度的大冷天,枪栓都冻住啦,我们们一步一个脚印打出来的。”

话糙理不糙,刚出关时,我军各部的确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一)无稳固的根据地作为依托

抗战胜利后,我党在东北的根基其实并不深。不像关内有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陕甘宁等连片根据地,部队在根据地内作战,获得情报、补给都很方便。

而在东北,关内这些优势全部没有,发动群众、土改、建立农村政权、建立成块根据地……这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可战争不等人,蒋介石何尝不知道东北重要性,就在关内我军用两条腿向东北进军时,国军坐着美国人的飞机、军舰,比我军略晚抵达东北。1945年10月底,双方马上在辽东和辽西开打。山海关、营口都打起来了。我军无后方作战的劣势很快显露无疑。

(二)我军扩张过快

我军各部入关后,先到的部队拿到了关东军库存日械武器,迅速招兵买马:李运昌、曾克林指挥的冀东军区五个团九千余人,于8月底进入东北,到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时,已经拥有六个旅加一个特务团,共六万多人,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扩军六倍。

从延安长途跋涉过来的三五九旅南下第二支队四千余人,在辽阳关东军仓库要了一批武器,队伍扩充到了八千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队扩张过快,很快带来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老部队过于分散。为了扩军,出关各部大多以连营为单位活动,一个连发展一个营,一个营发展一个团。国军一来,这些战斗力极强的老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

二是质量堪忧。由于形势紧张,很多队伍刚扩充就马上投入战斗,招来的农民和工人之前没上过战场,很多人连枪都没摸过。加上我军政工干部极度稀缺,无法短时间内迅速将招来没几天的新兵营、新兵团改造成纯正老八路。

反观国军,一开始从关内调来的13军、52军、53军、第71军、新一军、新六军和青年军207师等部队,除东北军余脉53军外都算是中央军精锐。但53军经过武汉、长沙、反攻滇西会战的锤炼,也不容小觑。

尤其是新一、新六军,全副美械,光重火力就有12门105榴弹炮、24门美制75山炮。82迫击炮和37反坦克炮配属到团。步兵用的是M1918轻机枪和M1903步枪、勃朗宁12.7毫米重机枪。装备比八路军要好得多。

从战斗经历上看,各部抗战时与日军打恶战、大战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一、新六军还受过美军训练,精于步炮协同、攻守兼备、单兵素质极高。

(三)部队来源太杂

抗战胜利后,我军着眼于未来战争的大局,火速抽调关内十万大军、两万干部出关,在战略上入了先手。

可这十万人马来源不一:山东过来的几个师是从胶东、鲁中、渤海、滨海四个根据地抽调,新四军第三师三万二人马从苏北一路跋涉抵达东北。延安过来的有教导旅、三五九旅。冀东军区最早入关,有5个团。晋绥、晋冀鲁豫各有一个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队太杂,加上出关没多久就和国军打仗,还没磨合好投入战场,相互协同并不好。以义县战斗为例:1945年12月1日,国军十三军八十九师二六五团孤军深入进攻义县,林总发现战机,随即集中山东八路第一师全部、第二师第四团、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及特务团等,共计八个团发起反击,想八打一吃掉二六五团。

一开始各部很顺利,击毙敌连长,缴获一批武器。但敌二六五团团长发现情况不对,快速向八十九师主力回缩,而我军原定断敌后路的某部没及时赶到,放跑了敌人。双方激战一整天,打成了相持。

天时地利人和,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夺取东北的大好机会。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人,黄埔四期毕业。和绝大部分国军将领不同,杜聿明最擅长的是进攻,能在“攻”字上耍很多花招。此次出征东北,一开始杜聿明的确把进攻玩得出神入化:

首战山海关,13军和52军在正面受阻,杜聿明视察阵地后支了个招,派主力正面进攻,一个师迂回山海关以东。

国军开赴辽西走廊,进攻重镇锦州,杜聿明故技重施,以十三军和五十二军一个师担任正面进攻,五十二军两个师强渡大凌河,迂回到锦州侧后。

1946年4月,国军调5个军进攻四平。我军集中6个师迎战。双方寸土必争、你来我往、杀得昏天黑地。杜聿明见正面打成了僵硬的攻守战,仔细研究地图,把目光对准了本溪。

本溪位于沈阳东南面,距离四平有200公里,如果能拿下本溪,既可解除掉位于沈阳侧翼威胁。又可以毫无顾忌地向东迂回四平后方。

杜聿明则将新六军新二十二师和七十一军八十八师分成3路纵队,保持重点于中央,采取逐段跃进战法,从中间实施突破,对正面实施多路多点攻击,利用机械化优势快速拿下本溪。以第五十二军两个师钳制两翼,策应新六军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8日,国军从辽阳、沈阳分别出动,5月2日就突破了我军正面防线,逼近市区。5月3日,我军主动撤出本溪。

拿下本溪后,四个师立即北调四平,战场上国军已达11个师,且对我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5月19日,我军鉴于国民党军队大量增兵,坚守不利,主动撤离四平地区。

四平保卫战后,我军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新一军进占四平当天,杜聿明即命各部不待休整,采用扇形追击战术保持追击,持续给我军施加压力,接连攻克长春、公主岭,6月上旬直抵松花江。

虽然后来在美国人的干预下东北实现停战,但东北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未改变:国军在松花江以南消化地盘、扩充军队、收编伪军,到1946年9月,东北国军正规军已经达到9个军、33个师,计36万人,加上12万地方守备部队,共计48万人。

1946年10月,杜聿明部署先南后北的策略,即先集中8个师、10万人马,对付我军辽东军区第三、第四纵队四万人马,再北渡松花江。

进攻过程中,杜聿明为了防止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掉一路,特地将2—3个师分为一路,每路间隔不超过30公里,便于相互策应,这给我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46年10月底到11月初,杜聿明误以为我军溃退,要求五十二军二十五师脱离主力追击,辽东军区三纵抓住战机,在新开岭设伏,激战数天,全歼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有千里驹之称的五十二军二十五师。

尽管歼敌一个师,但南满根据地仍面临国军重兵压境的威胁。为保存有生力量,我军但主动放弃部分城镇,把主力转移到只有四个县、二十万人口的临江地区。

林总知道,如果南满有失,北满就无法成为我军真正稳固的大后方,没有真正稳固的大后方,解放全东北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保证南满不失,林总一面派陈书记去加强南满分局领导,稳定军心。一面趁长春北部空虚,且距结冰期不远之际,来个围魏救赵,调动五个师打到松花江以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9日,部队南下松花江,进至长春以北,接连打了几个好仗:在伏龙泉击溃暂编第二十一师第三团第二营及保 安队共千余人,在尤家屯击溃国军一个团。

但在当时,长春以为有很多地方河流、沼泽众多,其实并不利于我军打运动战。我军在江南转战10天,但战果寥寥,没打成一个歼灭战,消灭敌人也不多。

杜聿明是何等精明的角色,很快判断出林总是想围魏救赵,偏不接招,把主力继续放在南满围攻我军。只是抽调长春、吉林、德惠的守备部队增援长春以北,由地方保安团队、交通警察大队接替市区守备。

杜聿明不知道,他不调动不要紧,一调动,很快出现了一个的漏洞:新一军五十师一四九团二营和刚改编的伪满军、警察等600余人进占靠山屯。

靠山屯是中东铁路旁的一个小村庄,南距吉林100公里,有公路穿过,北距松花江只有45公里,战略地位重要,但距离该地最近的国军重兵据点德惠城却有80公里之遥,是个名副其实的绝地。

当时在靠山屯附近承担破路任务的二纵五师骑兵连发现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五师师长钟伟是有名的好战分子,得到情报后,马上上报纵队司令员,要求打!

刘震判断,靠山屯虽然靠近铁路,但距离德惠、农安较远,敌人增援不便,而且自南渡松花江以南,二纵没打过一次歼灭战,尽打击溃战,现在好不容易送来一个打歼灭战的机会,岂能错过?立即致电东总,决定先消灭这股敌人。

林总回复很快:不仅要打,而且要杀鸡用牛刀,调8野战炮、2门日式山炮、2门一百毫米榴弹炮和3辆坦克,配属给钟伟的五师,担任围歼靠山屯之敌的作战任务,同时命令第一师佯攻德惠,第四师打援,六纵第十六师担任战役机动部队。

大胆捕捉战机,小心布置战斗,这是林总一贯的作风。

11月23日17时30分,五师主力抵达靠山屯周围。而守敌2个连已于当天中午撤走,仅留下第五连124人携带重机枪2挺、轻机枪9挺、六零炮6门守靠山屯,火力较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有地方保安队92人携带轻机枪2挺由外围退守靠山屯,伪满傅德辉部460人携带轻机枪4挺、掷弹筒2具守外围据点田粉房。

一开始,负责进攻外围据点的五师十五团就遇到了大麻烦:由于没发现敌人兵力情况,该团仅以三营第八连向田粉房搜索前进,该连抢占了田粉房以西3个村庄,但由于团主力未及时跟上,三营和出来反击的伪满军打成对峙。

钟伟见外围战况僵持,马上调来3辆坦克投入战斗。但由于步兵、炮兵、坦克协同不好,2辆坦克陷入水沟中不能发挥作用,打到24日晨4时仍未解决战斗。

鉴于总攻前准备工作已完毕,钟伟即令第十五团以三营监视田粉房,其他两个营按原定计划攻击靠山屯。

11月24日4时30分,进攻开始,我军大炮先轰了半小时,5时许,第十四团和十五团两个营自东向西,第十三团自西向东,两把尖力对进,一鼓作气冲入街内,然后再从街内向外逐一肃清碉堡工事,仅用2小时即胜利结束战斗。

同时,第十五团第三营采用爆破方法,逐屋攻击田粉房,激战至拂晓,田粉房之敌终被解决。

靠山屯战斗,我军毙敌35人,伤敌86人,俘虏362人,合计553人。我牺牲41人,负伤212人,合计253人。

得知靠山屯有失,德惠方面马上出动五十师一个团,在飞机的掩护下增援,但遭到我军第四师的坚决阻击,未能前进一步。

靠山屯之战,使长春、吉林大为震动,杜聿明陆续抽出新三十八师、新三十师和新二十二师一部北调,会同在原地防守之暂二十一师、第五十师等部,向我反扑。林总见已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命各部队向北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战斗虽说规模小——只歼灭550多人,时间不长——才两个小时,但却意义重大。林总由此看出了杜聿明排兵布阵一个致命弱点:前方兵力集中,但后方部队极为分散。

虽然在1946年1—10月,东北国军高歌猛进,可随着地盘越战越大,兵力渐渐不够用了,杜聿明颇有苦衷:当时东北交通太发达,铁路就有1.1万公里,铁路站点众多,铁路两侧村庄更是星罗密布。东北国军兵力只有不到50万人,自己还要调至少10万人进攻南满根据地,后方兵力更为紧张。

因此,杜聿明安排防守每个交通要点的兵力,最多一个团、最少一个连,导致后方留守部队像撒胡椒面似的,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就连大名鼎鼎的新一军,麾下部队也被拆得四分五裂。

但你能不能不救呢?不能,因为解放军一旦控制一个点,就会沿着铁路线一路横扫,使国军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如果有一次不救的经历,那么解放军下次进攻另一个据点,守军十有八九不战而逃,这对国军未来守点作战更为不利。

有了一下江南作战的经验和教训,林总在二下江南中更为大胆。三个纵队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越过松花江,猛攻新一军一个营驻守的其塔木。

两路敌军果然来援:一路是新一军主力一一三团,在张麻子沟中了梁兴初一师的伏击,两小时就全军覆没。另一个路是一零五团两个营,在焦家岭被六纵十六师围歼。

此战,我军攻点打援,一举歼灭新一军五个营,迫使杜聿明抽调4个师北援,减轻了南满根据地的压力。之后,我军因天气严寒,撤回松花江以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18日,天气转暖,林总再次发兵越过松花江,这次出动了11个师的兵力,规模比前两次大得多。六纵猛攻城子街得手,歼灭新一军新三十师八十九团两千余人。

见松花江以南出事,杜聿明急调71军、新一军为主力,分三路尾随我军各部,乘势渡江。林总则指挥各部穿插迂回,控制江岸,断敌后路。已渡江的国军害怕被歼,纷纷掉头南撤。

我军借机第四次打过松花江,二纵五师在靠山屯围住了71军两个营,成功调动71军87、88师来援,进入我军预设口袋,一通激战过后,88师全部和87师一部被歼。

从1946年11月—1947年3月,林总调动北满我军主力在四个月时间里四次渡过松花江,成建制歼灭新一军九个营、71军六个团,迫使杜聿明三次从南满调兵北援。南满我军则借机反攻,收复城镇50座,杜聿明南攻北守的部署宣告破产,从此,胜利的天平向我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