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的云南被全国人民“围攻”了,在街头“打”得不可开交。

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

水有多少,战斗力就有多久。

是的,云南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开始了。

提起云南,大家或许会想到:

西双版纳的雨林,洱海的自然风光,丽江的古城小桥;

“红杆杆,白伞伞,吃完一起躺板板”的吃菌流行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及“老司机带带我,我要上昆明”的云南山歌。

云南。

一个看起来很远,却又活跃在每一个人的社交平台,以各种娱乐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省份。

西双版纳夜市

在这里,似乎总是有着美丽的风景,充斥着人们发疯悦己的肆意。

虽然不一定真的去过,却成为了无数人的“精神故乡”。

如果觉得生活太难,请务必要去看一看云南。

随着步调慢下来,心情也就渐渐变好了。

现如今的云南,最出名的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新年节日。

在傣历六七月的时候举行,也就是清明后的十日左右。

这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打工人还在辛辛苦苦排着等着早高峰、盼着晚高峰的时候,云南人已经调整为“过年模式”了。

早早地奔赴战场,享受假期,感受水的清凉。

带上五花八门的装备,常规的有水桶、水枪,出其不意的有太阳能水箱、打药机。

图源:抖音@梁河警方

趿拉着一双拖鞋,穿上最简便的衣服,来到人群中心。

这水,像大雨倾盆一般,泼得人一身清凉,浑身燥意一洗而空。

在这里,没有“先礼后兵”。

谁先放下个人素质,谁就能享受“缺德人生”。

图源:抖音@王小波

明星黄子韬来了,也能从帅哥变成落汤小狗,一头的黄毛凌乱地吸附在脑门上。

前一秒,路人大哥救场,喊着要和人合照,中断战局;

后一秒,两人纷纷被滋得一身水花,睁不开眼。

黄渤换了三次装备,都打不过群众的来势汹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抖音@爱旅行的王小多

穿着纸尿裤的孩子牵着大人的手,一边挠头一边怎么也想不通:

为什么裤子会越来越重?

而满头白发的参赛者则一手拄着拐杖,另一只手将小水枪藏在身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老将气势,让一旁的小年轻拎着水桶乖乖束手就擒。

抛却所有的思想负担,人们在这里只有两件事可做:

给别人泼水送祝福;

让自己沐浴欢乐之中。

图片来源:抖音@养楽多

没有年龄门槛,也不会有身份界限。

现场的警察、消防员等偶尔也会参与其中,不泼生活的冷水,有的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热情。

你甚至可以偷偷举起小水枪瞄准他们,公然“洗警”。

图片来源:抖音@养楽多

但也一定要小心。

毕竟谁也不知道,在漫天的水花中。

他们会乖乖站着原地不动,掏出迷你粉色小水枪。

还是开着一辆消防车,举着大水枪,让你一次性体验什么是专业的泼水能力。

泼水节,就是一项人人皆可参与的活动。

进入那个街道,就是通向快乐的彼岸。

有什么烦恼,都跟着水流,一起通向下水道。

图片来源:抖音@洗头哥(本尧)

作家汪曾祺曾描述过早年参加泼水节的经历。

在节日开始之前,城市到处都是锥栗花的装饰。

一早起来,就能听见一片铓锣象脚鼓的声音,低沉悠远。

有人曼声吟诵,有人分发泼水粑粑和金米饭。

泼水粑粑是用糯米粉和红糖做的,包在芭蕉叶里蒸熟。

图片来源:B站@滇西小哥

金米饭是拿山花染黄糯米后,蒸熟的糯米饭。

泼水的时候,每个人手里会提着一个小水桶,滴几滴香水。

因为在泼水节的传说中,魔王的七位妻子杀死魔王后,身上沾染血污,浑身腥臭。

人们用香水泼向她们,以除不洁。

传说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耳相传,但水桶里的香水还是沿袭了下来。

当地人再用花枝蘸水,在他人的肩膀上掸两下。

用傣语说着祝福的话:

“好吃好在。”

这是云南的水告诉我们的道理:

你只要平安健康,其余时候快乐就好。

最近几年,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市集文化。

在城市中的某个角落,打开房车,拿出自己的精美小摊,就地摆摊。

可以是吃的,自制的咖啡,流行的网红美食。

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有趣时尚。

这是年轻人的玩法,在市集中欣赏琳琅满目新奇有趣的小玩意。

而在云南,市集又有着不同的风貌。

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

北方人叫赶集,川黔叫赶场,客家人念做赶圩,云南人叫“赶gai”。

赶gai亦是赶街。

在云南大理,有著名的三月街,又称为“观音市”。

高楼大厦,也不如当地的一条gai。

这是滇西第一大集市,有着“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美誉。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大理古城西边的点苍山脚下,就会举行“赶街”盛会。

没赶上也没有关系,云南人的赶街已成为了固定的生活消遣。

在固定的街道市场,在固定的日子,他们便会聚集在一起赶街。

每到街子天,天没亮的时候,云南人便已经从家里出发了。

带上早早在水里找到的螺蛳煮好,到集市上叫卖。

编织袋摊开,摆上要卖的各种货物,小马扎一打。

集市便开张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云南的街子天,有着最浓厚的乡土气息。

他们有的是新鲜采摘下来的菌菇、花草、蔬菜。

卖的是锅碗瓢盆、衣服鞋子各种日常用品。

与年轻人喜好的创意集市不同,在云南的街子天,充满了质朴至真。

在这里,可以给人理头发、打耳洞。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逛街的、叫卖的总是有不少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

因为在云南,便有25个少数民族。

戴着浅红色头巾的彝族人会背着自己采摘的核桃,到集市上售卖。

穿着白族服饰的大爷,伴随着二胡声,在人群中自在起舞。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集市,没有距离,只有生活。

在纪录片《走,赶街去》中,记录了农历八月半的大理沙坝gai渔潭会。

你会发现,他们赶街,只是为了赴一场放松身心的聚会。

有人备好了菜,正准备下锅。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有人酿好了酒,只等顾客上门。

这里什么都有,缺的只是一位客人,一位朋友。

爱吃螺蛳的盆景师傅不关心自己能卖出几盆花,只在意在这条街上能否有人成为自己的知音。

看见花草树木时,不会一开口就是价格多少。

而是:“这个很漂亮,很有味道。”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在忙碌的生活中,集市上的人始终不紧不慢。

不需要多么富裕的生活,要的只是过好当下足矣。

去赶一次gai,喝一次酒。

在热闹的人群中,十几二十个人,站着站坐的坐。

或许彼此并不相识,但酒碗一碰,情谊油然而生。

图片来源:纪录片《走,赶街去》

集市上人来人往,他们始终在那里,过好自己的日子。

丽江纳西族的大姐会说:

“我们说话慢,走路慢,开车慢,你看那飞快的都是外地车,我们不理解你们急什么,你们好像永远忙,永远挣不够。”

把生活慢下来,去感受大自然的呼吸,聆听内心的真实想法。

离开了车水马龙,在蝉鸣和鸟叫声中才能领会到:

生活真好,活着真好。

云南的天气是阴晴不定的。

它不像其他城市那般,有着绵绵的阴雨,或是长时间的烈日当空。

云南的天气,是东边太阳,西边雨。

偶尔感受大雨的恩泽,偶尔享受烈日的暴晒。

两边一中和,成就了“温润”的云南。

云南苍山脚下

很长一段时间,云南在别人的眼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

认为那里的紫外线强,人必定是黝黑的。

觉得那里落后,没有空调,连机场也没有。

而云南人的交通,自然是骑着大象、孔雀出行。

这样的论调,构成了一个虚假的云南。

真实的云南在哪?

在作家汪曾祺的笔下。

在北京花店里遇到迎春花,在云南居住多年的他不仅吐槽:

“我在北京的一家花店里重遇报春花,栽在花盆里,标价一元一盆。

我不禁冷笑了:这种东西也卖钱!

我们在昆明,到田边散步,一扯就是一大把!”

在“家乡宝”云南人的口中。

他们曾走出过家乡,住过和云南气质完全不同的城市。

但大多数人,最终也会选择返回家乡。

因为家乡的天气,有着最舒适的温度。

家乡的米,只有在家才能吃到这一口。

五色饭

而云南,也不是人们所想的“落后”。

昆明的斗南花市,是全国唯一国家级花卉市场,全球第二大花市。

一年四季都在过繁花似锦的春天,每天有近3千万枝鲜花销往全国。

一楼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鲜花,花朵热烈绽放,散发着香味和迷人的魅力。

玫瑰花10元一大把,勿忘我、满天星等鲜花称斤卖。

“花开堪折直须折”,在花市,喜欢了就能带走。

2楼是鲜花拍卖大厅。

两个拍卖大厅12口大钟900个交易席位,上千位鲜花经纪人竞价拍卖。

拍卖师确定起拍价格,竞买者坐在电脑前按下竞价按钮。

拼速度,比价格,一场交易下来,用时也不过是几秒钟。

从云南咖啡、云南瓜果、云南茶叶……

云南品牌不断刷屏的背后,是当地人在家乡的辛苦耕耘。

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

一个风景宜人,晚上八点天才会黑的地方。

一个可以停下脚步,享受生活的家乡。

总有人说云南是自己的“精神故乡”,是北上广打工人逃离都市生活的心灵净土。

但聊到现在,其实不难发现:

云南有的不只是诗和远方,更是独属于“家乡”的那一份气质。

每个人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

或许是先进的都市生活,又或者是爬山采野果,下水捞小鱼的田园日常。

大理农耕

但在不同的人的记忆里,家乡是一样的:

拥有着复古的情调,朴实的人际关系。

对于所有人来说,童年也有着相似的模样:

没有为生活奔走的忙碌,不需要为了工作早起晚归。

丽江古镇

每天想到的就是出门走一走,看看外面的景色,招猫逗狗,和朋友快乐地度过一天。

而云南就是如此。

如果觉得眼前的生活难熬,如果总有人或事让你喘不过气。

那便回家看看。

或许是云南,或许是那个能让你放松身心的家。

点个【在看】,停一停,让灵魂能跟上身体。

你们去过云南吗?对云南有什么印象?对于家乡又有什么记忆?对你们来说调节生活的方式又有什么?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