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不来快乐,但攒钱可以?!
很小的时候,记得在《幽默大师》杂志上看到一则笑话,至今记忆犹新:
如何形容“倒霉”?有个人想上吊找不着树,想卧轨火车晚点,不想死的时候却掉进河里淹死了。
但这位倒霉人士,比起《末路狂花钱》里的贾有为来说,还是差点意思。
当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要把毕生积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消费掉,主打一个不留遗憾;等到全部钱都“造”干净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用死了,这时候的他,不但身无分文,而且连房子也没了,朋友们也众叛亲离,从内到外的一无所有、光杆司令,这才叫倒霉。
就像小沈阳,片中引用了自己的昔日名言,人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人死了,钱没花了……然而更痛苦的就是,人没死,钱花完了。
不过本片并不是单纯的靠渲染一个人如何倒霉来博眼球的,而是采用了类似的公路片的叙事方式,将距离感转化成为时间概念,但主题呈现是一样,都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能与“小人物”感同身受,所以还是有些意外之处。
而且,这是一部兄弟电影,或者说是我们熟悉的“烂仔帮”喜剧。
从一场被迫的冲动消费,到主动的自我救赎,期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观演之间的“差势”
活了一辈子图个啥?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生活的真谛在哪里?还有那些遗憾,这种偏于哲学感的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当来到死之边缘的时候,答案就很简明!
这部《末路狂花钱》,从选材情节套路上都并非突破之作,以“死亡”作为重点,会让想起《遗愿清单》《最后的假期》《临终千言》等片。且作为喜剧电影,故事的发展也相对透明化,一言蔽之,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
电影开场就塑造了一个在生活上非常“抠”的角色,无论是墙上贴满的“勤俭持家”奖状,还是源自父母言传身教的节俭生活作风,传到他这一辈,有变本加厉之嫌。
开场有个细节,贾有为的工资是3500,攒钱目标100万,30多岁的他,已经达成了3/4的目标,骑着祖传的大二八凤凰自行车,去超市买将要过期的产品,还搜刮了无数打折券,一大兜子东西最后才花了8毛5,您就知道这位有多么省钱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也能发现他不仅对自己抠,对别人也抠,占用公共区域停自行车,对领导对同事也是漠不关心,最重要的,瞒着自己的结拜好兄弟,隐瞒了家里下岗的消息,导致兄弟们,也离他而去。
这样一个“刻薄”之人,死亡赋予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或者说是一种矫正自我的勇气。
电影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情感和金钱在生命中的位置,当人生进入尾声的时候,人们在意的往往是周围的情感,此时亲情、友情都显得弥足珍贵,金钱反而没那么重要,可是当发现自己生命无忧时,却可以为了金钱而再度回归昔日“本色”,但此时他不但一无所有,在过去几天所经历的快乐,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就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名言的体现。而建立在此基础上,不是看这个倒霉人物出洋相,而在于“差势”。
“差势”是喜剧创作理论的基础,核心在于双方接受的信息不对等,包括戏中角色双方以及银幕内外的观演双方。毕竟观众是高于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看向片中人物的眼光,虽然与“上帝视角”相距甚远,但往往会比角色预先知道整体情境。
比如人物看不到的香蕉皮或者陷阱,观众尽收眼底,对方踩香蕉皮摔倒或掉入陷阱,会引发观众的笑声。知情让观众产生优越感与期待感,人物越在情境面前不知所措,观众越会开心。换句话说,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信息越不对等“差势”越大,喜剧效果越好。
对于本片,观众基本都会预测到贾有为最终不会死,电影也没有藏着掖着,在剧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也揭晓了这个答案,观众大部分时间都在瞅着贾有为的“苦中作乐”,从而在后半段,角色真正明白自己处境时,让观众更能带入到角色心境。
小人物之间的“差势”
而除了观演差势之外,戏剧冲突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等产生的差势”,同样也是电影喜剧色彩来源。
限时“狂花钱”的概念,很容易将本片与《西虹市首富》联系起来,但二者除了共用一个计程车司机外(西虹市专职司机),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原本以为狂花钱离普通人很遥远的故事,结果一看,一百万现金,用电影中的话来说,也就方方正正那么点,不是桌子太大了,就是没多少,这是月薪3500、扣扣搜搜一辈子最后还把房子打折卖了的贾有为,一辈子的积蓄。
而所谓的“狂花钱”,到头来,无非大吃大喝、住高档酒店、开还算豪的车、给自己学生时代的女神买买买、甚至连墓地都选最高档次的,折腾几天,还没花完。
从“暴富”到“造钱”,像郭德纲相声里,突然发财之后,煎饼果子里一定要加俩鸡蛋,以后上公共汽车咱也买票……典型的抠门抠惯了的小人物心态。这就形成了与观众思维上的“差势”。
所以影片用对比、错位、反差等手法,制造出了不少颇具生活气息的笑料。在演绎小人物心态的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的意义,金钱的地位,放置在时代语境下探讨。
值得一提,电影也用了一些闪回手法,回顾了贾有为青少年时代,其实他很多时候是为了活得更有尊严、更为体面的不得不为,侧写出社会转型期的民生百态。
贾有为这个角色,虽有各式各样的缺点,但也算不失善良与纯真。尽管全片中他屡屡遭遇喜感的“窘境”,从感受死亡的临近,到感受活着的痛苦,尽管会失落沮丧,却也特别擅长另辟山头重新来过。这并非阿Q精神胜利法,而是凸显出电影对于民间生存智慧和平凡小人物顽强生命力的尊重。
说白了,这就是“被动式”的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一场被迫的救赎,是在被客观因素逼到绝境后不得不作出的改变,而并非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发现。
这就带出了本片一个如今不多见的词语——“烂仔帮”。
“烂仔帮”的快乐
烂仔帮的概念起源于好莱坞,英文是“Frat Pack“,直译过来就是“兄弟会”,最初指得是由特定好莱坞喜剧明星组成的团体,由于这个群体出演的电影类型和主题风格都大致相仿,所以“烂仔帮”成为喜剧电影的一个亚类型。
《四十岁老处男》《一夜大肚》《婚礼傲客》《疯狂躲避球》《王牌播音员》《单身男子俱乐部》《世界末日》……这类电影不胜枚举,无论是浪漫爱情喜剧,还是恶搞喜剧,这些电影内容充斥着大量恶俗、荒诞但不失水准的笑料,处处透露着恶搞,但是最终主题,都是在粗俗的风格里反衬纯真的哲理,爱情的真挚、友情万岁,生活的意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能量电影”。
如今好莱坞随着风向的变化,“烂仔帮”成员老的老,飞的飞,这类曾经风靡一时的喜剧,如今很少见了,但在神秘的东方大国这边,同类喜剧电影,还是很少见的。
所以看完本片,最直观的感受,把那些下三路的荤段子,换成了令人讳忌的生死话题,在这方面大做文章,这就是符合我们东方观众体质的“烂仔帮”喜剧。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片中的原话。“烂仔帮”也是如此,重点不是“烂仔”,而是“帮”。
小沈阳、于洋、董宝石,几位演员,各自都有主线,而每到他们的故事线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各自都有困境,要么生活在老婆的“压力”之下被说吃软饭,要么当个普通的小保安还被上司各种嘲讽,还有跟因自己儿子没有共同语言导致有些抬不起头来的“小火车司机”。
这几位的生活,都陷入各种困境,但“烂仔帮”喜剧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此,每个角色的线索单拎出来都很丧,只有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才有互动的戏份,笑料也就出来,所以叫兄弟电影嘛。
而抠门的贾有为,在“快死”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的兄弟,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各自的生活轨迹,贾有为的别看“抠门”,生活上显得干瘪无趣,但这是他的人生信条。
从飞快的蹬着自行车、到开心的买超市打折券,哪怕被邻居和楼下店老板碎碎念,也满不在乎,此乃这位老哥的人生最大的乐趣,抠门是他的快乐。这与“楼上”几位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是“烂仔帮”电影的第二大特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很多人都会追求“快乐”的生活,却拿不出勇气来修改“快乐”的标准定义,于是活得矛盾,活得迷惑。
后半段真正一无所有的贾有为,帮助几位兄弟们实现了人生中的“快乐”,自己也变得开朗起来。这种很鸡汤式的价值观主题,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了“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戏剧化命题,来完成这个价值观的传递。
所以本片在一个喜剧性的外壳包裹下,潜藏着一个非常严肃而又深刻的主题,它不是纯粹的借助一帮倒霉蛋的人生引发笑料,而是让主角们不停地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觉得要死了赶紧花钱,兄弟们放下手中的家庭和工作,不计前嫌帮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等主角发现自己死不了之后,本色重现,兄弟们再度离开,彻底成了光杆司令。他才下了决心,修改自己的人生信条中,关于“快乐”的定义。
要再往大面上说,我们会发现,片中的所有角色,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这些“困境”延伸出来,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怕遇到、最头疼的问题——生老病死、夫妻关系、工作问题、代沟问题……
这些人的困境是无法破解的,如果这些人是在现实中,他们不可能找到突破困境的答案的,电影其实也不必提供答案,但是,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他们一条出路——戏剧化的故事中,梦想实现,收获了快乐,而“最不快乐”的那个人,也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还盘下了一家店。
可见,电影还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并试图以这样的荒诞的方式来为冷酷甚至残酷的现实提供一丝温暖,这种理想主义和温暖的情怀是这部电影的深层立意所在。
这就是“烂仔帮”电影一度大行其道的原因,对了,来到东方,也可以换个词,就是“兄弟电影”,甚至不在于性别,也可以是“姐妹电影”。俺是这种电影的粉丝,能把一个相对说教的价值观能力,演绎的很有通俗很有人情味,值得继续下去。
最后,还是那句话,《末路狂花钱》从题材到情节上并非突破,但足够娱乐,以电影中贾有为的人生观来评价,只要带来了快乐,以及有着些许的价值观传递,任务就完成了,也没算白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