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月华

二十九岁时,陶月华作为一名学徒工初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厂(以下简称:江南造船)切割车间。二十九年后,他被称为制造一部板切五组的“智慧大脑”,不断解决各项钢板切割技术难题,获得“江南造船先进个人”“江南造船最强班组长”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为江南造船培养切割工近百名。

与钢较劲的“切割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月华,江南造船的钢板切割技师,和所有普通的切割工一样,身穿特制白色工作服,脚穿深色翻毛皮鞋,头戴安全作业帽是最常见的搭配。陶月华所处的车间,环境嘈杂又昏暗,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心平气和地在这里呆足半个小时,然而对于陶月华而言,每天在车间内工作10个小时,钢铁与切割机器碰撞的声音,早已成为他熟悉的“乐曲”。

钢板切割到底做些什么?陶月华向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焊接相当于在钢板上‘绣花’,那么切割就等于要把整块钢板进行‘裁剪’。”陶月华介绍,船体的钢板主要用于船体侧板、底板和甲板的制造,根据零件不同造型需求,厚度不同,切割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陶月华所在的板切五组主要负责切割下料和零件托盘运转。

钢板切割看似简单传统,实则挑战不断。“刚进厂时,我们从最基础的钢板打磨做起,什么也不懂,都是师傅手把手指导,大家才逐渐‘上道’。”回忆起刚进厂时的情景陶月华仍记忆犹新。进厂之后的半个月,陶月华开始逐步接触切割技术,切割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使用火焰切割机。当时的火焰切割属于半自动切割模式,不少精细环节需要工人手动操作,十分考验技术含量。重达30余斤的火焰切割机,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上千度,推着切割机操作没多久就会浑身湿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对于刚进厂的陶月华来说,还不是最困难的,最难把握的要数氧气和天然气的调节。“天然气和氧气作为切割的重要气体,不同的钢材厚度,两者之间的配比也在时刻变化,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陶月华表示,刚开始的几个月,独立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败情况。比如由于两种气体配比调节偏差,导致熔化的钢水无法从切缝内顺利排出,本应分离的废料仍紧贴在钢板本体。于是,陶月华开始和钢板“较劲”,别人休息时,他就拿起边角料架上切割机练习,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经验。

板切五组的“智慧大脑”

长时间在一线摸爬滚打,让陶月华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成为了部门中的“切割王”。平均每月切割钢板的长度在1500米~1600米,每天使用重约30斤的切割机,围着平均长度为10米的钢板来回“跋涉”,仅仅是测量、划线、校对零件尺寸等,就需要下蹲两百余次,在钢板的“方寸之间”每天需要徘徊近10公里。

现如今,除了员工的日常管理,陶月华更多从事的是攻克各类切割技术难题。“每一艘船需要的钢板材质和厚度都不一样,普遍厚度在10毫米至80毫米之间,但也会碰到极厚和极薄钢板的切割。”陶月华介绍,这些超常规的材料,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切割极易导致钢板报废。只有不断摸索和试错才能找出最佳答案。极薄钢板在切割时容易出现严重的熔损,针对这一情况,小组成员拿着废料试验了几十次,不断调试火焰温度、预热氧流量,同时加快切割速度,经过几天的摸索,才调整出合适的参数。

陶月华在测量切割精度

等离子切割机切割钢板时融化的钢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针对极厚钢板,小组在陶月华的带领下开始研究等离子切割技术。相对于火焰切割而言,等离子切割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切割表面质量好等优点,“等离子切割技术,工人们只需要在机器前输入切割指令即可。”顺着陶月华所指的方向,一台大型全自动切割机正在运行。每一块切割的钢板上都会有专属的炉批号,分别表示钢板所要运用的船体名称、分段号等。大厚板研究中,陶月华分别实验了80毫米、94毫米以及110毫米的钢板,由于切割精准度直接影响后续的使用安装,每一次切割完毕后,陶月华还会带领工人,在钢板上用卷尺详细校对切割尺寸。

当然,陶月华班组成员也会时常遇到棘手问题。去年六月,板切五组接到了特殊钢材切割任务,由于材质硬度高,切割技术复杂,开始切割的钢板端面都是大小不一的缺口,切割项目一度陷入停摆。为了解决难题,陶月华在废料上反复调试切割温度、速度,以及割嘴大小,分析特殊钢材的切割条件,并成立了一套特别的切割方案,投入正式生产。

“我记得当时是夏天,车间的气温能有40℃,陶月华从早到晚都在不停研究,整整一个月都是如此,很让人感动。”同事黄师傅告诉记者。

同事眼中的“好榜样”

这两年,陶月华从一线工人逐渐走向了管理岗位,在精细化分配员工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发挥“传帮带”作用,关心职工成长。在不少同事看来,陶月华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管理大师”。7点15分准时到达岗位、7点35分开始作业区班组长讨论会、7点45分开展班前会、8点联系钢板配套组……陶月华每天都会将需要完成的事项分配到各个时间段。

陶月华在指导组员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新职工提高技能水平,陶月华将氧气流量、火焰形状调节等内容总结成技艺口诀,方便学习记忆。“看到这些新面孔,就想起当年进厂的自己,特别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陶月华说。

工作中不苟言笑,私下里的陶月华也有着反差的一面。“别看陶师傅总是很严肃,平时和我们交谈却十分幽默,没有任何架子。”不少年轻员工都对眼前的老师傅称赞有加。虽然平时紧张忙碌,但陶月华仍然希望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不断学习,“最近正在筹划轻工技能比武,不仅能提高大家的技术能力,也能给大家伙儿解解闷。”

谈及之后的工作安排,陶月华笑着表示,自己还有两年退休,希望能在离岗前培养出更多青年人才。“新型船越来越多,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才能与时俱进。新员工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汤茵旒;摄影:张志豪

编辑:顾佳丽

责编:李琳、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