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向必同志,作为革命家里的一份子,诞生于贵州的一个苗族村寨里。从小他就历经贫困,常常衣不暖身、饥肠辘辘,差点饿扰过几回。年少的他,只为了能填饱肚子,迫于无奈地去了有钱人家干活儿,那儿挨的打骂屈辱可不少。

到了1948年,吴向必22岁,他接触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马被深深吸引了,那年的后半段,他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共青团和农民协会,正儿八经踏上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战斗路。来到了1949年,解放部队从湖南方向开进了贵州,攻城掠地,一路高歌猛进,军势直奔贵州中心的贵阳。听闻这好消息,吴向必激动不已,心想,只要解放队伍把贵州给解放了,村里的百姓们就能摆脱封建的压迫,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吴向必兄弟在1949年,被紧急招募到支援部队的行动里,担起了给解放队伍运送粮食和运输工具的重责大任,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不断。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区的土地改革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对那些地主、乡绅进行制裁,并且把土地平均分配给了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那个时候,贵州的各个角落还藏着不少的山贼,这帮人对咱们的解放队伍恨之入骨,多次对咱们派往基层的办事处和工作团队下手,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不过,吴向必哥哥的日常任务经常需要他深入农村,这直接导致他的安全难以有保障,稍有不留神就可能遭山贼伤害。但吴兄弟对此毫不胆怯,作为一名战士,他早已把生与死放在一边,他心里只搁着一个念头——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的时候,吴向必同志飞黄腾达,升上了铜仁县的领导岗位,坐上了农业建设的一把手的位置,到了60年代初,他的位子更上一层楼,走上了县级组织的领导位置。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启动后,贵州的一把手听从中央的号召,在各个地方和县的组织,推行“三结合”的政策,目的就是要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阶级同志们团结起来。在这段过程中,吴向必作为少数民族的干部,他的才华出众,很快就在人民中崭露头角,被评为“标杆”,享有了极高的声望。

没过多久,他就被录用进了刚刚成立的铜仁县革命的领导集体,担任了副主要职务,后来又平步青云,成了头号领导。1968年的时候,他被调到了松桃县的类似的领导团队去工作,然后在1973年,他受到邀请参加了那年的大会,并被选为中央的候选职务,就在同一年,得到了贵州领导和中央组织部的批准,他被调到了贵州的主要领导职位。

吴向必那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忐忑不安,高层的工作对他来说是一张空白纸,省级领导团队的重任他不晓得从何下手。主动地,他想要辞去职务,希望高位的组织部能找个靠谱的人选来接这棒。然而,组织部的领导们反复安慰他,告诉他不必背上心理包袱,人生总会有第一回,只需肯努力学习奋进,就定能达成显赫成就!

到头来,他没办法,只能硬起头皮,挑起省委的重担。这一路,心怀鬼胎的家伙盯上了他,想方设法的勾搭,可吴向必铁了心,坚挺着自己的脊梁,决不和那些心思不正的人搅和到一起。在他掌舵期间,他全力抑止混乱,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负面效应。与此同时,他还挖空心思维持生产力,确保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他那时虽然面临危机,但一贯表现出勇敢的态度。就像那些早期苦难的岁月里,尽管他在乡下的工作总是危机四伏,但他从未退缩过。吴向必始终以老百姓的幸福为己任,哪怕身处险境,依旧如此。哪怕是在组织领导的阶段中,他的目标未曾改变——那就是为人民打造一个稳定且充满希望的未来。

到了1978年,吴向必意外收到了一个电话,是从首都的组织领导机关打来的,催他立即赶往北京。对于这个意料之中的指令,他心里有股不祥的预感,猜想自己这行极可能是去卸任。然而,就算真的要走人,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绝无半点怨言。

如他所料,到了京城后,组织部依规对他开展了审察工作。幸运的是,他在那些动乱的岁月里保持了克制,没涉及任何过激行为,所以检查顺利完成,未遭受何惩处。随后,组织部的伙伴们问他是否考虑退到幕后,加入二线队伍,继续在文化教育领域贡献力量。他几乎未作犹豫,立马点头同意,决定进入二线。

不久,到了1981年,吴向必不幸遭遇脑部疾病的打击,虽然紧急救治保住了生命,却导致身体大部分功能失常,从此只得卧床休养。面对这段突如其来的艰难挑战,在床榻上的他却依然挺着笑脸,满怀乐观地将心神一头扎进了艺术研究,拿起知识这把利刃,与病魔战斗,抵御消极的情绪。

1997年的钟声敲响,吴向必深知自己的时光不多了,身患重病的他召唤了妻儿到床前,细致而深情地为他们讲述了离世后的安排。不久,他与世长辞,结束了71载的人生旅程,离开我们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领导层认可了他过去对革命的卓越贡献,破例允许家属在知名的八宝山为他举办纪念仪式。他的遗骸后来被带回故乡贵州,长眠在秀丽的乌蒙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