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曹玲娟

世博会博物馆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推出的“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于4月30日在世博会博物馆开展,并将持续至7月21日。展览展出136件/套广珐琅,在“五一”假日来临之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能在品鉴中感悟历史的深度。

作为17世纪晚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形式,广珐琅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融汇中西的过程,再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展览通过广珐琅这一特殊媒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文化由西方传至东方,再由东方反馈影响西方的复杂过程。

作为两种文明交融的产物,广珐琅以精湛的工艺、细腻清澈的色泽和质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广珐琅包含有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种类。目前仅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其余皆已失传。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交往”—来自西洋的“瓷器”。广东烧制画珐琅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单元通过绘画作品和背景解说,带领观众回溯到康熙开海后的广州口岸,感受那个时代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氛围。

第二单元“交融”—“洋瓷”上的中国画,重点展示广珐琅的发展及广彩的形成。一些广匠将西方的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画的精粹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尚。如《花鸟纹盘》和《开光庭院人物图瓶》等作品,融入了中国花卉、山水和人物画等元素,展现了中西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

透明珐琅的创新则是广州对珐琅工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硬透明珐琅的制作技艺,虽然现今已失传,但其曾经的辉煌仍让人赞叹。而广彩瓷器的诞生,则标志着广珐琅艺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散,它不仅借鉴了广珐琅的技术,更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单元“交流”—来自中国的“华彩”,讲述广彩回流到西方后对世界的影响。入贡宫廷的广珐琅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端庄的风格,反映了皇家审美和工艺水平的高标准;外销至欧洲市场的广珐琅,设计融合了西方的使用习惯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成为18世纪“中国风”流行的重要载体,对欧洲的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折枝花卉蔬果纹提梁壶连兽足炉》等作品,讲述了经过中国化的广珐琅如何返回西方市场,并影响其他地区。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介绍,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使命的引领下,“融汇中西”系列展览成为世博馆重要的办展方向之一。

本次特展再次从融汇中西的理念出发,深入解读中西文化在艺术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期待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片由世博会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