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俄罗斯年度记者会在莫斯科举行。

在时长近4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普京妙语连珠,耐心而细致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细微之处见真章,硬汉普京在谈到中国时的柔情是遮不住的。

当被问及中俄关系问题时,普京攥紧左拳,笑容挂在了嘴角上,显得“信心满满”,称俄罗斯和中国“是一种绝对全面的伙伴关系,在历史上尚无先例”。

在谈论与中国的发展前景时,普京一改拘谨的姿态,炯炯有神的眼睛中神采奕奕。

这位俄罗斯领袖甚至直言:中国已经是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事实上,早在2017年,美国的战略专家彼得·辛格就曾指出:情况似乎很复杂,中国在包括无人机等尖端设计的领域成为了世界的领头羊。

尽管普京和彼得·辛格都认可中国“领头羊”的地位,但是美国人的言语中满是焦虑与隐忧,将中国视为绝对的威胁;而普京则是领袖风范,对中国的发展充满着信心。

“独行快,众行远”——中俄手牵手,背靠背,建立了令别国羡慕的外交关系。

普京亦曾深情地说道:“我对中国有着一种特殊感情”。

那么,普京和中国有着怎样的情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

一、“自有主张”的普京肩扛少林小子

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普京意趣浓厚,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想要拜访“中国功夫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嵩山少林寺)

学习柔道出身的普京,对于“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这一句中国俗语更是兴趣盎然,对于曾在克格勃摸爬滚打的普京来说,国事访问期间,切磋交流皆是常态。

2006年,普京曾亲自拜访河南嵩山少林寺,普京踏入山门的那一刻起,古寺钟鸣,礼炮齐响。

普京一路上尽睹嵩山巍峨,并与自称为“皖颍上人”的少林寺方丈谈古论今。

少林寺为普京准备的礼物也是别出心裁——那是一幅由民间艺术大师亲手绣出的开封汴绣“少林习武图”。

看到这份礼物的普京喜不自胜,细细地端详了许久,对于刺绣的精细做工赞不绝口,表示一定好好珍藏这副作品。

随后,使出十八般武艺的武僧表演令普京喜不自胜,期间普京双手手指交叉,似乎跃跃欲试。

等到武术表演结束后,普京笑着讲起了自己两个女儿学习武术的经历。

原来,普京的两个女儿曾随着普京一起出席一年前的亚太经贸合作会议,普京的两位“公主”随着俄罗斯代表团游山玩水,不亦乐乎,最终,竟然是深深地迷上了少林武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的两个女儿)

回到俄罗斯后,两人缠着普京,一心要好好研习中国的少林功夫。

拗不过自己的两位女儿,普京只好给中国少林武术协会写信,请求少林寺能派几位武僧去往俄罗斯指导。

中国方面欣然允诺,几位武僧加入了当地的武术中心,普京的两位女儿也就被秘密“安插”进去了。

普京笑着说道:“玛丽亚和叶卡捷琳娜尤其喜欢小洪拳、八段锦。”

大家听罢,惊讶之余又是欣悦,没想到普京一家人和中国少林武术的渊源如此深厚。

但是,外交部的官员心里却是感觉大事不妙——普京既然提到了自己女儿学习中国少林功夫,那普京自己怕是免不了想要切磋一番。

事实上,在普京访华之前,河南省的领导曾有着促成普京和武僧切磋的想法。但是,这让外交部犯了难——输赢都不好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拜访河南嵩山少林寺)

外交部决定驳回河南省的想法,但是普京总统远来是客,觉得还是需要告知俄方。所以,这一方案又被报到了大使馆的手中。

俄罗斯拉佐夫同样不敢下主意,最终,这个方案被呈到了普京的跟前,普京看后不禁哈哈大笑,表示“自有主张”。

最终,外交部官员心中的大石平稳落下。

当普京访问完少林寺后,一张“普京肩扛少林小子”的图片吸睛不已,成为中俄两国上上下下的饭后谈资。

原来,普京在少林小子表演完之后,稳稳地将其举了起来,扛在肩头,柔道和少林武功完美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完少林寺后,普京意犹未尽,下山之后,普京对陪同的中方代表说道:自己是电影学大师克里斯汀·麦茨的支持者,中国的武术或许难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俄罗斯民众的心中,但是中国电影完全可以成为中俄交流的“文化使者”。

大卫·波德威尔指出,尽管在现在多元文化的电影环境中,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但人类文化的共同点远多于不同点。

在欢迎晚宴上,普京再度提及了引进中国电影:尽管电影来自中国,但是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其中各种共通的生理及心理倾向、很多流露情感的面部表情等,都不难理解。尽管来自不同社会,但很多生活方式是相通的,比如人会寻找栖身之所、养儿育女等。

电影能够跨越过国家、民族的不同、语言与文字的认知障碍,构建起易于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中国电影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毫不沾边”

亚里士多德曾说:“眼睛比其他任何器官都更加能向我们解释事物之间的诸多不同和使我们有知。”

电影作为影像技术与其他形式的传播相比更具直观性,表达上更为清晰,较之于其他媒介更富于表现力。

普京访问中国的期间,曾专程与中国文化部部长交流过中国电影的引进问题。

电影对于促进俄罗斯人深入了解中国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中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形体动作,可以打破中俄两国人民语言上的隔阂,给俄罗斯的观众建立理解的基础。

此外,电影的题材小到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大到国家政治、军事。爱情题材、武侠题材、历史题材 、恐怖题材等。

俄罗斯观众易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通过中国电影领略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影院)

尽管电影对于文化传播益处巨大,但是过量的电影输入有可能会造成“文化入侵”的危机。

普京大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支持俄罗斯大量地引进中国电影。

面对着一些持有质疑态度的俄罗斯媒体,普京大帝霸气地表示:“中国电影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毫不沾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京的支持不仅仅是在言语上,普京曾亲自出席中国电影的引进仪式,表示:我自然明白电影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之一,但是中俄两国是友好的邻居,中国电影能够直观地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

在中国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时,普京甚至曾专门提到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这一电影节设立于1935年,是仅次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世界上历史第二悠久的电影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渔光曲》在前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一枚金牌,这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认可的影片。

普京表示: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向俄罗斯人民传播和推广了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在俄罗斯传播的途径之一——“俄罗斯人民以诚挚之心信任着中国朋友,中国电影在俄罗斯深受欢迎”。

中俄两国自2013年开始互办电影节,几十部优秀的中国电影随着中国电影节在俄罗斯的举办走进俄国人民的视野。

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中国电影,俄罗斯观众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看到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2005年到2015年是中国电影大量“走进”俄罗斯的时期,共37部电影在俄罗斯影院上映。

中国电影植根于中国文化,这些有影响力的电影中随处可见中国的文化,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侠文化、民间风俗文化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三奶奶屋里的许多戏服、脸谱是对京剧的展现,《长恨歌》里有富于特色的苏州评弹,《饮食男女》里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体现。

这些文化内容在辅助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塑造着我国的国家形象。

普京大帝对于电影可能带来的“文化入侵”毫不在意,在普京的心中,中国是“真正的朋友”!

中国五十、中国电影都已经走进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普京大帝当然不会忘记历史悠久的中国汉语文化。

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语文化添砖加瓦

2002年的时候,普京到访北京大学,现场的中国学生人头攒动,平日里不苟言笑的普京则是喜笑颜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

在演讲中,普京颇为罕见地提到了自己的两个小女儿,表示她们对于中国文化兴趣浓厚,甚至还在学习中国武术。

普京诙谐地说,对于她们没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学习柔道感到“小小的遗憾”。言罢,学生们都是禁不住大笑。

普京还透露,自己的小女儿正在学习汉语——“如果一个年仅16岁的俄罗斯女孩对中国汉语深感兴趣的话,那么中俄两国势必有着可期的未来”。

事实上,古往今来,中俄两个大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汉语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也由来已久。

中俄建交以来,中俄交流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通晓,中俄交流跌宕起伏、困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俄罗斯帝国的领袖对于中国的学生十分宽厚,原计划十分钟的提问环节,被普京自己延长到了三十多分钟。

对于每个问题,普京都是极为细致地做出了回应。

在最后,普京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鼓励中国的年轻一代能有所作为,为中俄两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一年后,邓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造访克里姆林宫,普京则是以“中午好”为开头,发表了一篇对邓小平同志深感敬意的讲话。

席间,在谈及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时,普京则表示:中国的孔子和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一样,都在彼此的国家家喻户晓,我要做得更多,服务于两国的未来。

在会见结束后,普京迅速召见了奥莉佳·柳比莫娃,商讨如何更好地在俄罗斯开展汉语文化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替代的交际工具,中俄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交流形式,由于语言不通,中俄文化交流也屡遭困难和阻碍。

在莫斯科国立大学演讲时,普京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斯科国立大学)

在1656年,巴伊科夫使团抵达北京,受到中国封建王朝的迎接。期间,中俄因为对使团礼仪的认识第一次发生冲突。

因为巴伊科夫既不通晓汉语,也不懂蒙语,所以两国不欢而散。

普京表示:各位要从中明白,语言对于搭建沟通的桥梁,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之后,普京说了一句完整的中国汉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再度向大学生举起了自己小女儿昔日学习汉语的例子。

此后,俄罗斯高校为培养汉语翻译,建立了原创教学法基地。

与此同时,如何理解中国人语言沟通中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特点,成为俄罗斯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孔子学院)

2006年,在普京的推动和黑龙江大学的积极参与下,远东国立大学迎来了俄罗斯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时至今日,中国在俄罗斯共开办了17家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

在普京的支持下,与以往相比,汉语文化传播者的数量和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数量上而言,从最初的商人个体和使团派遣到现如今组织传播——留学生的互派、汉语教师外派等。

而就传播者的背景来说,从最开始的贸易者到现今汉语文化教师的大转变,汉语文化传播者的传播背景也愈来愈趋同语言文化传播的方向。

普京还曾深入梳理过汉语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史,认为非语言文化会更受俄罗斯民众的欢迎——像茶文化、服饰文化、绘画文化等在俄罗斯传播发展较好,也更容易传入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中。

普京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加不同凡响,中国各方面文化受到俄罗斯学者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姆林宫的一篇对外公告中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同为亚洲的两大邻国,且中俄也有较长文化交流史,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当前俄罗斯对汉语言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除此之外,“主题年”活动被普京视为自己的“得意之作”。

四、“中国年”、“上海周”,中俄友好节节高

“俄罗斯年”、“中国年”的“主题年”活动是普京大加推崇的对象。

这样大范围的“国家年”活动开创了国家间交流的典范,成了令世人惊叹的创举。

普京说道:“对中俄两国来说,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因为中俄两国不仅是好邻居,而且是好伙伴。两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说明,两个伟大国家在文化和精神上深深地相互吸引着。”

在2007年的时候,普京亲自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院举行的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姆林宫大剧院)

活动准备时间,普京还特意走进了中国表演者们所在的后台,和即将上场的演员们畅谈中国文化。

当时的时间正是3月份,普京临走时说道:“这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这次的表演,应该就是春天的旋律吧!”

在场的中国演员们都是感到惊讶万分,因为这次的表演主题,正是《春天的交响》,普京的猜测几乎是分毫不差。

等到普京离开后台后,中国演员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普京总统的艺术鉴赏力,高!”

当晚,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全程转播,并邀请了著名的中国文化研究大师对节目进行解读,俄罗斯网友也是热评不断。

序幕《东方神韵》以武术、京剧开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支持人当场惊呼不断,激昂的腔调和顿挫有力的武术成功地将俄罗斯的民众带入东方大国的文化传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随其后的,是中俄交响乐团联袂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这一气势恢宏的曲子将深深地触动了俄罗斯人民,有网友评论道:“我似乎重新回到了战火纷飞的艰辛年代,但是现在我知道,那个年代的中国也同样艰苦。”

艺术水准高超的文艺晚会,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喝彩和掌声,“中国年”活动迅速地走进普通俄罗斯的生活中。

当所有的节目结束之后,普京显得热情洋溢,振臂表示:“我们的中国朋友,俄罗斯人欢迎你们!”

普京还不忘点评节目:“特色鲜明,既照顾了俄罗斯民众的意趣,又展现了古老大国的现代特性。”

2007年的圣彼得堡“上海周”活动,更是将中俄两国的关系推向了新的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彼得堡)

塔斯社这样描述“上海周”:从上海到圣彼得堡,很远,两个美丽的城市相隔了7000多公里;从上海到圣彼得堡,很近,友谊把两个城市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

“上海周”即将开始时,普京当时刚刚结束对欧洲的访问活动,正准备回到莫斯科。

但是,途中的普京直接要求飞机改飞圣彼得堡,并对随行的官员表示:“如果以前没有到过上海,那么此次活动之后,我们将会和圣彼得堡的市民一样,对上海不再陌生。”

普京不辞辛劳,落地之后就去了当地最大的展览馆,在那里正在举办的是“来自上海的问候”综合主题展。

这一主题展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把上海这座东方大城市的独特魅力呈献在普京和圣彼得堡市民眼前。

普京还和展馆内的市民交流,打趣道:“圣彼得堡有了新的学习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从杨浦大桥出发,乘船游览美丽的黄浦江,抵达年上海世博园。

“沿途”观赏美景,圣彼得堡观众看到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上海展览中心,感到十分亲切;看到东方明珠、浦东国际机场等,则感到十分吃惊“上海太现代了”!

普京沉浸在会场悠扬动听的中国曲艺之中,显得十分陶醉,似乎访外归来的疲惫皆是一扫而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21年前,中俄两国的友好交往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深入两国人民的心中。

如今,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中俄两国需要手牵手、背靠背,一起携手并进。

参考资料:

《普京:中国已经是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环球时报

《新闻链接:中国与俄罗斯举办过哪些“年”?》 中国政府网

《普京总统会见邓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美媒称中国无人机系统处于尖端水平:正成为世界领头羊之一》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