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磨盘村山城遗址的前世今生

磨盘村山城位于图们市长安镇磨盘村西南2公里处,海兰江在城南1公里处汇入布尔哈通河,山城的南、东、北三面为布尔哈通河环抱。山城修筑在一座呈盆状的独立山体上,当地称之为城子山。磨盘村山城最早见载于20世纪40年代,1961年被列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磨盘村山城全景

磨盘村山城平面呈阔叶状,城垣依山势沿山脊或山腹以石块砌筑,内外两壁,墙内充填土石,周长4549米,最高处海拔390米。现存门址7处,东门、北门、西门为主要门址,均有瓮城。城内地势开阔,多为平缓坡地,遗存十分丰富。根据城内自然冲沟以及地势起伏情况可分为东、中、西、北、南五区,城内有两纵两横的路网结构。道路两侧可见大量经过人工修整的人工台地,台地上遗存十分丰富,在中区和东区采集到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

此处遗址自2013-2023年共发掘近8500平方米,2020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通过遗址的发掘和城墙的解剖工作。城内遗存可分早晚两期,其中,早期遗存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为渤海早期遗存,晚期遗存属于金末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遗存。

1号-3号建筑基址航拍

磨盘村山城的城墙及部分城门为早期始建,晚期进行了增筑、改建或沿用。早期城墙宽度及外墙高度均约达到4米,依山势修建阶梯式平台,平台之上开挖基槽垒砌石板或石块作为墙体基槽,墙体利用块石错缝垒砌,外墙面较内墙面规整,内侧墙面多用砂土板筑倚护。晚期利用早期城墙进行增筑。山城共发现7座城门,3号门址、7号门址发现早晚两期叠压的门道,1号门址晚期门道及墙体下叠压了大量的早期建筑构建,这3座城门是比较明确的早晚两期沿用的城门。6号门址通过发掘解剖确认为晚期破坏早期城墙修建的门址。2号门址通过解剖确认了均为东夏国时期叠压的两期门道,均保存有木地栿,未发现早期城门迹象。早期城门保存状况较好,以石块修砌边壁,地面铺设大型石板或石砌踏步。晚期城门则多以黄沙土铺垫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鸟脊饰

晚期遗存包括中区的大部分建筑基址、一座院落和北区的冶炼作坊及小房址,东区的一座院落和多处小房址,西区的所有遗迹包括四座大型建筑址及一座小房址。其中中区中部建筑群规模最大,经钻探确认有11处建筑基址,这组建筑群中轴线上自北向南,由低渐高可见3处纵向(坐西朝东),3处横向(坐北朝南)建筑基址,在中轴线的西侧和东侧略低于中轴线上的台地上,各有3处和2处横向建筑基址。发掘表明,1-5号建筑基址均为密集础石建筑,其中4号建筑基址地表可见近50厘米的炭化粮食堆积,在2号建筑基址排水沟内出土一方铜印,推测为东夏国官仓所在。25号建筑位于中区建筑群北部,建筑的基础为有序排列的柱坑及木柱,可能为官仓功能分区的一部分。中区1号院落内部有带火炕的小型房址4座,院内出土部分铁渣,推测与加工铁器有关。2号院落位于东区北侧,紧邻城墙,为1处台基式建筑,坐北朝南,地面铺砖,出土大量兽面瓦当、檐头板瓦、鸱吻、凤鸟、频伽脊饰等建筑构件,应为高等级礼制性建筑。在东区早期建筑群的东侧,揭露出小型房址6处,半地穴式,带火炕,部分存在改建现象;东门东南揭露小型房址5处,部分附带院落。这些小型房址均存在两个一组紧密排列的情况,应为东夏士兵居所。西区坐西朝东的坡地上,分布有阶梯状人工台地20余处,其中20-22号建筑基址为带火炕的大型建筑,灶坑修筑规整考究,存在多次改建现象,为东夏国高等级居住区或官署区。北区揭露中小型房址7处,房址形制、方向均不统一,分布较随意,为东夏国平民居住区。

铜人像

磨盘村山城遗址晚期遗存的发掘,首次在考古学上实证了东夏国都城南京,获得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填补了我国东夏国考古学研究的空白;东夏国遗存的研究对我国古代边疆民族历史的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具有重要价值。

磨盘村山城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公众对文化追求层次的提高,遗址现场展示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合理、有效地利用遗址成为缓解保护压力和满足公众需求的有效手段。磨盘村山城具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存,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为该城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提供了考古支撑。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马春雪

延边州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