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快速推进古籍数字化,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周绚隆

再过9天就是我离开出版行业一周年的日子,我已经为出版业效力26年了。在这26年的工作中,我与古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分管过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作为长期从事文献整理与出版的一线从业者,我对出版行业的酸甜苦辣以及这些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都深有体会。国家图书馆的朋友们一直坚持让我来说两句,所以我决定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思考和大家谈谈。

我的发言将围绕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数字化,另一个就是我想着重阐述的——利用率。

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古籍数字化的可持续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周绚隆 | 快速推进古籍数字化,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

1、数字化是势不可挡的方向

数字化是未来势不可挡的方向。首先,从我个人的阅读经历中即可窥见这个趋势,记得我1997年博士毕业刚进入出版行业时,我的阅读还依靠纸质媒介,但由于工作原因我无法长期在图书馆阅览,所以很难开展学术研究。而电子书和相关数据库产品的出现解决了我的困难。除此之外,图书馆的发展、进步也是数字化发展的见证。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付出了极大努力,在官网中公布了诸多古籍善本,很多优秀古籍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得。这就是我们古籍人在时代潮流下做出的良好的应对策略。

2、应保护出版社权益,否则出版社很难公开优秀资源

虽然古籍数字化趋势对大众有利好,但对出版社来讲却有一丝隐忧。

作为躬身于出版行业一线的工作者,我对古籍印数的变化有着清晰的感受:在10多年前甚至20年前,一部新整理的古籍印数可达到3000—5000套,可现在连2000套都很难全部成功发行。之所以销量减少,就是因为很多书籍一上市就被网络中可搜索到的相同内容替代。这对出版社造成极大冲击。为了避免资源被无偿利用,出版社只能格外注意保护自身资源。

因此,如果想让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国家在版权保护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工作,出版社也要尽快挖掘更多原始状态下的文献,做好底层文献基础,从而推进数字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以推动传播利用为目的来整理,分类对待,落实“两办”意见精神

我去年也曾撰文谈到,我们一定要将不同种类的文献区别对待,在出版与整理这个层面上还要分轻重缓急。比如,对基础文献一定要加强深度整理;而对有用但需求量不够大的支持性或补充性的文献而言,还是要影印其中一些稀见的文献。比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浙学未刊稿丛编》收入了从全国各地发现的浙江人的著作,这里面基本上都是没有刊行过的手稿,里边有非常重要的材料,有些材料连我自己都在用。对于有些特殊文献来说,出版管理机构曾提出要对这些文献加强抢救和保护。但我觉得抢救和保护不是出版人的责任,而是图书馆系统应该做的。比如,曾经有人提议将一些地方戏的唱本出版,理由是其“快消亡了”,但我并不认同。如果仅仅是担心文献消亡,将其数字化、做成数据库即可。

我们一定要为了文献的传播利用而做文献整理工作。因为出版行业是在印刷术出现、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后,为满足快速传播的需要产生的。一旦忽视了快速传播的功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出版,可能会浪费资金、人力和物力。

三、要根据文献类型,尽可能增加出版物的附加值,探索深度整理新路径

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职时,在整理明清集部文献的过程中,提出了“深度整理”这一概念,当时我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想法,经过20多年的实践,这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同。同时,应鼓励从业者根据文献对象的具体内容形式进行对应的探索。

“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案例,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做到了分类、标引与纹样提取,如此细致的整理对未来关于中国古代纹式的演变规律、早期民间文化信仰在图像层面的展示等研究,乃至文化创意产业机构的进一步利用都会打下坚实基础。可以看出,“中国古籍图典资源库”为古籍提供了附加值。未来的古籍整理编辑工作要持续在深度整理与推广方面发力,要探索新的形式、新的方法。

无论是出版人还是研发团队,都要以提升文献附加值、让文献为更多的人所利用为目标。我在出版行业工作时,就提醒编辑们在工作中要挖掘书的实用价值,即使是不起眼的附加信息,也要考虑怎样处理才能给读者带来方便。服务读者是出版行业的基本理念,出版从业者一旦不秉承服务读者这一理念,就很难做出优秀书籍。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古籍图书的出版质量

周绚隆 | 快速推进古籍数字化,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古籍出版总量呈大幅增加趋势,优秀的出版物也大幅增加。但是古籍出版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无论学术人才还是业界人才均有缺口。

到了高校工作之后,我发现高校师生都特别强调问题意识,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问题上,对于文献的细节往往关注不够。但实际上,能研究理论、写文章并不等于拥有较高的古籍整理水平。古籍整理事无巨细,文献里的每个边边角角都要深刻理解,这非常考验从业者的知识面、文献功力、耐心与细致心。好多书稿能否保证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出版社编辑的工作。

近年来,一些古籍出版社越做越好,就是因为出版社招募了许多新的人才。但同时,出版队伍的人才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人才培养的方法要多元化,以实践为导向。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一线摸爬滚打好多年以后才有所成长。我们在学校时也是在学理论,到出版社工作后才有了前辈的指点与训练。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从业者只有多实践才能提高。

(本文根据“古籍图典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研讨会”录音整理 )

■ 文章来源:古籍图典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研讨会

编辑 | 邓旭欣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