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血糖监测是最重要的一环。血糖检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息息相关。但大众在检查血糖时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只测指尖血糖,忽略静脉血血糖

现在许多“糖友”家中都自备便携式血糖仪。部分糖友在家用血糖仪测空腹和餐后手指血糖都在正常范围,但到医院抽静脉血化验血糖值却偏高。为什么两者差距这么大?

我们要知道,指尖血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人体静脉血糖水平。有时两者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家用便携式血糖仪出现了误差或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仪器保养所致。因此,血糖仪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血糖仪要与静脉血血糖值进行比对校正,一般1个月要比对1次,而不是一次对比后终身使用。使用时要保证电池电量充足,如血糖仪许久不用,应更换电池后再使用。另外,血糖试纸应存放于室温,阴凉干燥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并注意血糖试纸的有效期。

2.操作人员因素保证采血量充足,要避免局部挤压手指;如过度挤压会使组织液汇入血液中,影响测试结果。测试时保证手指干燥,没有汗液、消毒液和其他残留。

3.自身因素血浆中其他糖类物质的干扰,如木糖、麦芽糖、半乳糖等。还会受到维生素C、尿酸、甘油三酯等内源性物质的影响。

因此,首次诊断糖尿病时,应以静脉血血糖为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当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方可诊断为糖尿病。这里的血糖都是指静脉血血糖,而不是指尖血糖。

监测前停用降糖药或过分控制饮食

检查血糖的目的是评估生活方式和药物对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停药后测血糖,得出的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病情,还会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加重病情。所以,为了反映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检查血糖当天应当正常饮食和用药。

还有些糖友检查前过分控制饮食,使得血糖监测值偏低,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因此,检查前用药和饮食运动习惯应和平常一致。

只做空腹血糖检查,少查或不查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血糖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糖尿病早期,往往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如果仅查空腹血糖,部分早期糖尿病人就可能被漏诊。

血糖监测的频率宜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餐前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较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餐后2小时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已得到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者,以及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时;睡前血糖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夜间血糖适用于经治疗血糖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或疑有夜间低血糖或黎明现象的糖友。

很少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映的是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在一天中随时波动,每个时间点的测量值不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反映糖尿病患者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HbA1c监测,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蛋白监测。

HbA1c是血红蛋白的氨基与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分子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的产物。糖友的血糖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HbA1c水平就越高。通常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左右,因此,HbA1c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被国际上公认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建议糖友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达到治疗目标后可每6个月检查1次。HbA1c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监测指标,HbA1c长期稳定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

单纯以尿糖作为诊断或治疗指标

有人认为,尿液检查中,如果尿糖阳性,就是得了糖尿病;尿液检查尿糖阴性,就可以排除糖尿病或糖尿病已治愈。其实不然,血糖和尿糖并不一定是平行的。

血糖是指患者静脉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尿糖是指尿中葡萄糖的浓度。正常情况下,当血糖超过9~10毫摩尔/升时会出现尿糖阳性。但是肾糖阈并非一成不变,有的糖尿病人在病情加重时肾阈值升高,可出现尿糖阴性。所以糖尿病人尿糖阴性也不能说明血糖控制较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尿糖呈阳性,血糖却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当患者尿糖过高时,可以加强指尖血糖监测频率或查HbA1c等。另外需要注意,如果使用达格列净等促糖尿排泄药物,尿糖通常会阳性,甚至3+。

总之,指尖血糖、静脉血糖、HbA1c、糖化血清蛋白、尿糖等,这些指标各有所长,所反映的血糖内涵不尽相同,不能互相替代。糖友们应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选用监测方法,并将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联合,取长补短,全面了解自身血糖的动态变化。

文/李沛城 赵晓明 上海市东方医院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