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生活的外国人圈子中,有这样一个美国家庭,一家人的名字虽不广为人知,却一直以深厚的情感心系北京。他们就是跨越三个世纪,与北京紧密相连的“老富”和“小富夫妇”。
1865年“老富”(Chauncey Goodrich)作为传教士来到北京,住在灯市口公理会教堂。有几张珍贵的灯市口老照片,就是他收藏保存下来的。
为了融入中国,老富学习汉语,并请老师根据自己的姓氏Goodrich,起了个中文名:富善——这也是英文名字中的两个词,译为中文后的简单组合。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再加上卓越的语言学习能力,老富很快就成为当时传教士中北京话讲得最地道的一位。又因为他少白头,从19岁开始头发就已渐渐变白,还留了大胡子,外表看上去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因此受到周围人的尊重。
1866年,老富在通州建了一座小教堂,后来又在华北大学和教会学校担任老师,所教科目包括天文学、宗教等。考虑到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限,教会启动了白话圣经的编译工作。老富参与了这项工作,而且是唯一的全程参与者、最主要的编译者。从开始编译到最终出版,此书耗费了他近30年的光阴。
1880年老富还与妻子一起,在通州创办了富育女校,该校成为通州二中的前身。此外,他基于对汉语的研究,出版了《富善字典》(1891年)和《官话萃珍》(1898年)两部著作。
老富的儿子,中文名富路德,1894年生于通州。他的著作《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和《中国民族简史》等,为汉学研究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富善的儿媳,中文名为富平安,更是一个跨越了三个世纪的传奇。19世纪末出生于佛罗里达的她,25岁便远渡重洋来到北京。初到北京时,她在教会学校做教师,后在著名社会学家甘博的帮助下,成为贫民妇女手织工作坊的工作人员。
此时的富路德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代表,做联络协和医院的工作,两人因此有机会相识,并于1923年走入婚姻的殿堂。他俩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其中老大、老四和老五都生在中国。
1932年,他们举家迁回美国,富路德成为一名著名的美国汉学教授。而富平安则先后为两家美国民间组织工作,通过筹措经费、物资,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1981年,这对夫妇又一次踏上中国大地,经香港,到杭州、苏州、北京、大同、西安、敦煌和兰州做了一次为期21天的文化之旅。这是他们首次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重回北京寻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1986年富路德去世,富平安再一次回访中国。
上了年纪以后,富平安把对中国的热爱寄托在写作中。她的第一本书《东岳庙》于1964年出版,当时她已69岁。第二本书《十八地狱庙(慈尊寺)》出版时,她已经86岁了。这两本书都是研究北京朝阳门外寺庙历史风貌的重要文献,慈尊寺长期被研究者忽略,照片一直混同于东岳庙,富平安的书使得这个被遗忘的古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1991年,富平安又以自己六十年前在东四南大街“人和纸店”内收集的全套纸神像为素材,出版了第三本书《北京纸神》,此时她已是96岁高龄。这之后,她继续笔耕不辍,103岁时,在《亚洲民俗研究》学刊上发表了《妙峰山》一文,107岁时撰写了自传。2005年,这位将满110岁的老太太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老富和小富夫妇的故事,在旧京文化圈内,远不如老莫(莫里逊)和小莫(海达·莫里逊)那样耳熟能详,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贡献,以及个人的生命传奇,都烙印在北京的历史记忆中。
文/闻者
图/闻者
编辑|孙文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