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这个数字背后是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审视和珍视。4月27日,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等主办的"公众视野下的20世纪遗产——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暨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研讨会"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行,共公布了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群、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哈尔滨北方大厦等102个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覆盖全国24个省区市,其中上海新增8项。从2016年至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已向社会公布了九批共计900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群。

"新成员"中上海占8项

宁波市人民大会堂、广州市府合署大楼、天津古文化街(津门故里)、青岛中山路近代建筑群、江西省美术馆、中国女排腾飞馆、西南大学历史建筑群……在全国多地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又添"新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元介绍,第九批推介项目的特点是"突出红色主题建筑遗产项目",重点集中在1949年至1999年新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同时兼顾少量特别优秀的21世纪初的建筑创作项目。该批推介关注体现文化内涵、有成功保护传承经验、且在活化利用方面有突出特点的建筑,基层建筑以及有历史背景的文化教育建筑。其中有8个项目位于上海,分别是绿房子、韬奋纪念馆、上海联谊大厦、孙科住宅、上海文联办公楼、沪江大学近代建筑群、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和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

绿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韬奋纪念馆。

孙科住宅。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于2014年成立,自2016年起,该委员会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截至目前推介了九批共计900个项目。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历史相比,该委员会10年的历程或许很短,但专家们付出的艰辛不可谓不漫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表示,这项工作给予他的启示是,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关注建成的年代,更要关注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时代性、文化性、影响力和在地性。20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建筑师设计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项目,虽然这些项目的建成时间不足百年,但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历史文化载体。

上海文联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

作为本次推介学术活动的"亮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景樑,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发布并解读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度报告(2014-2024)》蓝皮书要点,"蓝皮书"出版意义与价值在于梳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概括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十年的成果、提出未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发展愿景;"蓝皮书"总结了20世纪遗产的十年历程呈现学术的"风景",即在遗产类型上不断拓展,坚持有据探新的十年;在国际视野上,不断用20世纪与当代遗产观紧随世界潮流的十年;在鼓励创作上,不断用促进20世纪遗产的科技文化,助力设计创新的十年;在交叉科学建设上,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密切合作,开创建筑文博大融合的十年;在见人见物上,结合20世纪遗产项目,不断挖掘寻找建筑巨匠的十年。

向公众打开20世纪遗产画卷

建筑遗产的保护不是少数专家学者或政府部门的"专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老建筑也不仅是城市历史记忆的锚点,更应成为当代生活的载体。如何向公众打开20世纪遗产的画卷?如何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取得平衡?与会专家给出了生动案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常青曾负责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与再生设计。这座建成于1901年的大楼是外滩年岁最老的建筑之一,曾为清末轮船招商总局的办公场所。由于百年前的设计图纸无处可寻,常青带着学生对外滩9号建筑物从结构到细部进行了仔细的测绘,并利用残存的构件仔细推敲,又多方参考相关的建筑法式,恢复其始建时的原貌。据悉,未来大楼将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和行业实践进行航海教育,新的故事将在这座老楼内续写。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常青发表主旨演讲。

第九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之一的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也在改造中完好继承了历史文化底蕴,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其前身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裕大纱厂和宝成纱厂,是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救亡图存的一道缩影。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曹宇介绍,厂房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在改造中被保留了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并引入元宇宙等新潮元素,过往机器轰鸣的纺织厂房摇身一变青年集聚的潮流街区。

天津第三棉纺厂旧址。

于2021年开放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则是让建筑遗产被公众阅读、触摸的又一个范本。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提到,博物馆里由700多块城砖组成的展厅尤其让他印象深刻,一块块砖列阵排布于展墙上,砖上铭文刻着城砖的制造者和监督者姓名等信息,明朝城墙砖生产责任制一目了然。馆内有城砖铭文查询设备,观众可根据姓氏、地点等进行查询,找到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城砖,"明城墙"变为融入私人记忆的"民城墙"。"与传统遗产相比,20世纪建筑遗产更是大家推开门就能见到的遗产,许多仍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单霁翔说,这些遗产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要让公众充分发挥20世纪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受益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发表主旨演讲。

此外, 大会上发布了《新中国天津建筑记忆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推介《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并举行赠书仪式,来自天津市双菱中学学生代表、天津市劳动模范代表及天津市图书馆界代表上台接受赠书。大会特别推出了"时代之镜·十载春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全纪录特展",展览开幕式在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举办。观者可沿着展览两大主线,纵览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与建筑师十年推介足迹,并可读到来自近30个设计建设机构所提供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

附:

作者:彭丹

文:驻京记者 彭丹 图: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