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24年4月22日,我国外交部刚宣布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再度访华”,俄罗斯外长就曝出了另一条消息,即我国人大高层将在7月访问俄罗斯。

一边是“美国访华”,一边是“中国访俄”,两者蕴藏的意味截然不同。

据说普京还对中国发出了“重磅邀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布林肯此次访华是否真有诚意?俄罗斯关键时刻曝此消息,又有何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诚意存疑的“落实之旅”

提到布林肯,大家多半不陌生,去年6月他就来过一次,而且还被寄予厚望,甚至有人说他那次访华是“破局之旅”

原因也很简单,他的访华行动本该开展得再早一些,可是突如其来的“气球事件”直接拖住了他的脚步,同时也令中美关系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领导人进行会晤,缓和关系、打开局面,的确有着“破局”意义。

不仅是那次,此次布林肯访华同样有说法。

因为中美达成旧金山愿景后,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没有磋商,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分歧。

布林肯此次访华主要针对这些问题,他要将之前的讨论落实,因此是“落实之旅”。

当然,目前比较热点的一些议题肯定也在讨论之列,譬如说中东危机、俄乌战争。

据说布林肯特意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准备把这一箩筐问题一次性解决,从这个角度看,他此次访华颇有诚意。

然而也有些人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并没有被削弱,即一边同中国保持接触,一边持续向中国施压。

他们嘴上说“不脱钩”,可是从科技到经济多个领域都在落实脱钩政策,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产业链多元化。

此外,美国近期的一些做法也令人感到忧虑。

比如说4月17日拜登扬言要大幅提高中国钢铁关税,4月22日美国国务院指控中国在新疆实施种族灭绝,同时侵害了香港、西藏等地民众的人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3日,美国国会又投票通过了一项价值近千亿的对外援助法案。

这项法案包括四项内容,除了援乌、援以外,还包括维持亚太地区问题,以及剥离TikTok,而后两者势必会对中美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原因很简单,台湾也在受美国“馈赠”之列,美国这个行为有一定刺激“台独”作用,不利于台海地区的稳定;

说中国将TikTok“武器化”更是赤裸的污蔑,美国的这一系列做法似乎都与布林肯的说法背道而驰。

布林肯在这个敏感时刻访华,多少有些“安抚”乃至于“敷衍”的意味。

我国底线自始至终都是清晰明确的,美国真想要同我国改善关系,就得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为了沟通而沟通,那是浪费时间。

不管怎么说,布林肯访华算是美国对中国示好,也能看作是美国想要同中国搞好关系的“讯号”。

而这难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譬如说俄罗斯,或许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俄外长拉夫罗夫的发言:

“中国人大高层7月将访问俄罗斯,参加金砖国家议会论坛会议……”

二 、拉夫罗夫的访华之旅

俄外长拉夫罗夫同样可以看作是我国的“常客”。

去年10月中旬、今年4月初他先后两次访华,而这还不过是他在职期间20多次访华的一个片段。

去年10月那次访华,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前,他先普京一步来到中国,对一带一路和中俄关系表达了高度肯定。

很多人都说他是在为普京“打前站”。

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罕见,当年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同样先他而来,向中国表达善意的同时也同我国商量好了尼克松访华的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4月初拉夫罗夫访华,也有人指出他是在为普京“潜在的访华之行”做前期铺垫。

普京再次赢得大选,将从5月开始新任期。

他同我国展开了积极互动,我国领导人也对他的连任表达了祝贺,“中俄关系”俨然是普京的经营重点。

普京在开会时也表示,将认真考虑将中国定为首个外访国的建议,所以很多人猜测,他将在5月下旬访华。

在这种背景下,拉夫罗夫时隔6个月再度来华,就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此外,拉夫罗夫也指出,他访华目标是“应对复杂多变的欧亚、亚太局势”

在俄乌战争迟迟无法落幕的当下,美国还在为了推行印太战略而不断“搞小动作”,这对中俄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不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

美国援助以色列,使得巴勒斯坦人民怨声载道,伊朗也怒火中烧;

美国援助乌克兰,使得原本有希望落幕的俄乌战争再次迎来转折,俄罗斯方面表示这会给乌克兰带来“更大的损失”。

至于美国援助台湾,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是为了扰动台海局势。

从上述事迹来看,美国挑动阵营对抗危害亚太安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想打“中国牌”拉拢中国,这是否现实?

有美国政客网的评论来说:

“如今的美国政治,已经沦为了一场杂耍。”

特朗普和拜登为了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争相鼓吹对华强硬,可是都不愿承担与中国闹掰的损失,于是就有了“边拉边推”的荒诞场面。

对于中国,或者说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这样的“友谊”是否值得信任都仍有待商榷。

与之相比,中俄友谊就要牢靠得多了。

4月初拉夫罗夫访华的时候,先后得到了我国重要领导人的接见,这样高规格的接待已经充分凸显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

三 、中俄之间的大国关系

说话说得好,“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中国和俄罗斯同时符合这两点,既是共同前行的伙伴,又是和睦相处的邻居,《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能有人会将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相比,实际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如今的中俄关系更加平稳,我们不结盟、不对抗,也不针对第三国。

从历史中一路走来,中国与俄罗斯已经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国家相处模式。

这种模式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会对第三方造成影响,也更加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如今依旧有国家带着冷战预警看待中俄关系,渲染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但是他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情况”,只是它们自身的倒影罢了。

它们的压迫、排斥与挑唆,不会奏效,只会使得中俄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如果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给两国关系加大了坚实基础,那么2013年我国领导人访俄,双方续签相关实施纲要,并且时常会晤,就是在此基础上盖出了一栋高楼。

仅十数年间,中俄最高领导人就在不同场合会晤40多次!

中俄友好关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拉夫罗夫、普京等人频繁访华,我国对其展开慎重接待,这同样是加深关系的一种方式。

可能有人会说,加深中俄关系的同时我们也要搞好中美关系。

中国刚说了布林肯要来“访华”,俄罗斯紧接着就宣布中国人大高层要“访美”,这不是在打美国人的脸吗?

话不能这么说,一来搞好中美关系需要双向奔赴,不能我们“一头热”

二来此次发言的是俄外长拉夫罗夫,他也说得很清楚了,我国人大高层出访俄罗斯是参加“金砖国家议会论坛会议”的。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今美国肆意干涉其他地区事务,四处树敌,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就连美国本国民众都跑到国会外怒斥政府官员是“种族灭绝者”。

与其相比,拉夫罗夫的发言已经算是很温和了。

四 、余波与思考

根据上述消息,目前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普京是否会在5月访华,此次访华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另一个是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布林肯此次访华能否带来“彻底的改变”?

先说第一个问题,俄罗斯总统大选落幕、普京顺利连任后,他的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虑将中国作为首个外访目的地。

次日路透社就表示,据匿名知情人士透露,普京的访华行程安排在5月。

路透社的消息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在4月9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也报道,普京的确有访华计划,只不过具体日期还没有确定,“现在确定日期还为时尚早”

而从去年10月他的访华动作来看,深化中俄关系、促进两国合作应该依旧是他此次访华的重心。

关键是普京和美国人不同,“他的讲话非常实在”。

去年,南非金砖峰会普京没去,印度G20峰会普京也没去,但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如期参加了,这国际社会引起不少热议。

来华访问期间,普京也没讲什么空泛的东西,主要就是聊铁路、码头这些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双方领导人展开双边代表团会谈的时候,也讨论了地区局势、经济合作以及双边关系等议题,长达3小时的会谈是很融洽的。

通过那次交流中普京的表态能明显看出,发展中俄关系不是“权宜之策”而是“长久之计”,是值得双方共同持久付出努力的。

与之相比,美国的态度就有些“暧昧不清”了。

布林肯虽然表示他是来落实之前商谈内容,推动“愿景”到“实景”转变的,可是怎么看都感觉他“任重而道远”。

简单举例,布林肯访华前,美国就一直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且还表示在布林肯访华期间也会就此问题对中国展开关切,这着实令人发笑。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清楚,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全球推动绿色发展急需的“先进产能”,绝不是什么过剩产能。

正是中国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各国缓解了新能源危机,我们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那么美国为何颠倒黑白,说中国产能过剩呢?

原因很简单,无非是给保护主义提供借口罢了,美国希望利用舆论压制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以此来形成多输局面。

4月24日下午,布林肯顺利抵达上海,开启了任内第二次访华之旅。

我们由衷地希望他这次访华能够取得成效,真如他所说是“落实之旅”,只不过具体结果如何,大家还是要理智看待。

参考资料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访华,此次真为落实之旅?》 澎湃新闻

《拖延半年,美众院通过近千亿对外援助法案,迫于形势打中国牌?》 上观新闻

《拉夫罗夫访华,要谈热点话题,或为普京打前站?》 上观新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