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油菜籽品种,产量比典型品种提高了约50%,这一创新将有助于中国提高植物油的自给自足水平,并防范意外的生产中断。

据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称,这种新作物的收获产量为每公顷 11.07 千克,意味着每公顷潜在产油量约为 4.89 千克。

该研究所本周表示,这一产量比传统品种高出 51%。这项技术可以在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地区的冬季休耕地实施,确保我国食用油供应的安全。

研究所称,如果在南方约700万公顷冬季通常闲置的可行田地上广泛种植该品种,每年可增加约616万吨菜籽油供应。

另外,这种广泛的种植将使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提高14.5个百分点,这“对确保食用油供应的安全非常重要”,研究所 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西,该品种的生育期也从170天减少到130天,该机构表示,这解决了中国南方油菜籽种植的一个主要限制。

学者认为生育周期缩短是一项重要突破。

他说:“中国在油菜籽种植方面缺乏重大突破。”“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农民看到了更高的生产成本,国内油菜籽的价格超过了进口油菜籽。”

他表示,今年中国的油菜籽产量面临下降的风险,因为2月份的大面积降雨和暴风雪导致四川和湖北等主要产区的许多幼苗死亡。

“中国今年将更多地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他补充说。

上个月,证券公司中信期货报告称,冬季寒冷损害了湖北和湖南20%至30%的油菜籽作物,后者占中国油菜籽种植面积的35%以上。预计此次灾害将导致今年油菜籽产量下降。

中国近70%的食用油依赖进口,主要来自加拿大和俄罗斯。

我国已经树立目标,到2032年,将把油料作物(包括大豆、花生、油菜籽和芝麻)的自给率从去年的32%提高到43.8%。

“我的钢铁”数据显示,2024年头两个月,中国油菜籽进口总量为51.38万吨,同比下降51.6%。

该机构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今年1月和2月,中国87%的油菜籽进口来自加拿大,10%来自俄罗斯,另外2.7%来自蒙古。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第一季度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167万吨,同比下降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