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的餐具,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不仅被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所使用,如今更是早已走出国门,风行世界各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浪潮趋势下,筷子的作用越来越局限,逐渐偏向于仅仅作为一种用餐工具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筷子早就占据一席之地,有着自己深刻的内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古代它不仅有着许多优雅的别称,更是早已从实用工具上升为古人的情感寄托和谋篇布局的纽带,衍生出了自己独有的古俗文化圈。

当我们回头展望历史观看筷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时,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发扬我们独有的筷子文化。

一、从“象箸”到“筷子”,其名称演变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古俗也在不断演变

(一)古代历史文化中,筷子的起源和称谓的由来

筷子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种,从最开始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西方使用刀叉等餐具不同,筷子的使用更凸显出了中国人讲究的柔性美和对称美。

筷子的使用讲究巧力,与西方使用蛮劲的刀叉具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将中华文化中“以柔克刚”这一表述发挥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筷子所具备的这种美不是一下子就具备的,它是经过了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沉淀所形成的,正是如此,才显得其难能可贵。

从外观上来看,筷子虽然只是两根长长的细木棍,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却格外深刻。

作为发源地,我国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人对筷子并不是这种叫法,而是另有其他的称谓。

古人对筷子的叫法称谓有很多种,最多的便是“箸”,除此之外还有“梜”和“筯”。

先秦时期,古人称其为“梜”或“筴”,秦时称其“箸”,作为餐具的一种,并没有其他象征意义。等到隋唐时期,筷子被叫做“筋”,意思是“帮助人们用餐的工具”。

真正被称作筷子并沿用至今还得从宋或明朝开始,由于“箸”和“住”谐音,容易犯忌讳,尤其是在行驶舟船时更是如此,于是人们便喊其为“快”,加上那时其多为竹子做成,更称其为“筷子”,在其慢慢流传至今的同时寄予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筷子在历史长久发展的浪潮中保留其实用基本功能,同时又兼具了象征意义,它不仅使我们从野蛮落后的饮食习惯中摆脱出来。

让我们的饮食文明走向了一个新台阶,更成为了古代文人们宣泄情感表达精神追求的一种工具,多种文学作品的表达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在历朝历代中,筷子衍生出了其独特的古俗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能见到关于筷子的记载的朝代是商朝。《史记》中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每次用餐都是用象牙制作成的筷子,犀牛角制作成的杯子,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荒废朝政而不听皇叔箕子的劝告,最终象箸成为商朝灭亡的标志。

汉朝及魏晋时期,筷子多以竹木为主,偶尔也会有极个别为了显示自己力大如牛的武夫使用铁筷子。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争的接连进行和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民间开始有了正月十五使用筷子祭祀和妇女求子使用筷子以达到“快生子”的愿望的风俗。

到了唐宋时期,筷子的材质有了很大改变,开始盛行使用玉筷子,有关于玉筷的文学作品也多了起来,如王勃的“起金锢之旧感,惊玉筋之新行”和李白的“玉筋夜垂流,双双落朱颜”,这些都是最好的写照。

到了宋朝筷子的风俗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筷俗也开始融入进了买卖风俗、饮食风俗和绘画风俗之中。

明清时期,以筷子的文学发展多以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为主,与象牙镶金不同,这时期的筷子多以乌木镶银筷为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忌舔筷”、“忌掏菜”和“忌移筷”等“用筷八忌”古俗习惯。

二、“尽在留候一箸间”,在古代小小的筷子深刻影响着政争局势

在古代政争之中,筷子成为打压异己的手段周亚夫

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治国主张讲究的都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筷子下圆上方的这一造型更好地契合了这一点,所以筷子往往成为统治者打压排除异己的手段,尤其是对付那些跋扈将领来说更是如此。

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武将将领周亚夫凭着父亲战功显赫的优势嚣张跋扈,不将皇权放在眼中,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犯了大忌。

汉景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为周亚夫摆下了鸿门宴席,待到周亚夫赴宴时故意不给他筷子全程冷落他。

周亚夫因开席时左右找不到筷子顿感颜面大失而扰乱酒席,这直接损失了汉景帝的颜面,触犯龙颜坐实了大不敬的罪名,以至于到了后来落了个被汉景帝处死的下场。

一双小小的筷子,使用得恰到好处的话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虚实试探和才华考验之间,筷子成为自我掩护和表现的良好媒介

在古代酒席除了让朋友相互之间推杯换盏交流情感外,还是政客们尔虞我诈虚实试探的场所,其中在《三国志》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精彩的描述便佐证了这一点。

适逢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汉朝天子的权威降至冰点,各路诸侯忙于抢占地盘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刘备刚被封为皇叔不久,曹操便邀请他于后园赴宴庆祝,席间共谈天下局势的同时尽是曹操对刘备的试探。

在曹操说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心中甚喜,惊得筷子都掉落在地上。为了进行更好地自我掩护,刘备急中生智说是因打雷受惊而导致筷子落地从而使得曹操信服。

与刘备所处情况类似的还有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元朝末年时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对元朝的统治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在这股浪潮刚开始形成初期,朱元璋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朵小小浪花,他急需能臣武将来扩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占得一席之地。

在这股浪潮面前,刘伯温同样是期望有个能让自己大有作为实现抱负的地方,于是两人不谋而合。

在初次见面时,刘伯温便用“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的千古绝句以张良自喻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从而赢得朱元璋的信赖,为日后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经过历史长久地发展,筷子已经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并影响至今

随着历史的发展,筷子已经演变形成了其独有的礼仪文化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筷子已经衍生出了独属于其的筷子文化,成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相应的礼仪制度。

尽管筷子材料经历了象牙、金银、竹子和木材等多种,但其结构形态一直都是两根笔直挺拔的姿态从未变过,这体现出了古人宁折不屈的气节。

两根筷子一根象征阴,一根代表阳,一头圆,一头方,圆在上,方在下,代表着乾坤与天地,小小的一双筷子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各地风俗之中,也常能见到筷子的身影。因为“筷”和“快”同音,人们常常把筷子当作礼物送给他人,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向往。

在许多农村地区,每当有新人新婚之夜时,人们往往会往地上扔几双筷子象征“快生贵子”的寓意。

(二)在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我们应继承并发扬传统的筷子文化

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和信息多元化的冲击下,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筷子文化也不例外。

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它让筷子文化走出国门的同时也使得筷子被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所抛弃,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结语:

筷子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流失不仅仅是因为刀叉的便利性和社会节奏的加快所导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这需要个人、家庭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一起努力才能有所改观。

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起来,而这一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一起付诸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箸史》

《三国志》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