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明节前的海南陵水英州镇红鞋村上,有消防员和当地村民,共同制服并捕杀了两条眼镜王蛇。消防员先通过自己熟悉的办法,对眼镜王蛇驱离,并用叉子叉住两条蛇,使其不能动弹。这时候村民用铲子拍打眼镜王蛇的尾部,共同制服了两条眼镜王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制服这两条蛇之前,正是当地农村修剪芒果树枝的日子。有39岁的村民在上山农作时候,被眼镜王蛇咬伤。第二天,在山路上有村民发现了这名村民的遗体,同时在一条石缝中发现了一条死亡的眼镜王蛇。之后,村民们对眼镜王蛇开始多加注意,终于在清明节前,再次发现了这两条蛇。三条蛇中最长的一条据称有2米8,剩余的蛇也长过两米。当地村民于是叫来了消防一起将蛇制服。

当地村干部推测,这三条眼镜王蛇的行为,不像是纯野生的,而是被放生的,只是目前还没有被查证。只是一种猜测。

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在农村村头小河边,放生成了“新民俗”。平时每到农历的十五月圆之日,或者二月二,亦或者一些佛道类的节日,总有不少人到村头河边进行放生。如果说硬是和贫富扯上关系吧,有人富裕有人穷,甚至也有人拉着一家的饥荒去放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东东营,就有一男子,他专门选了离着寺庙最近的河边,可因为当时温度太低,河水已经结冰。这名男子干脆一桶泥鳅直接倒在了冰面之上。落在冰上的泥鳅看起来也被“吓”得不轻,很多泥鳅瞬间就身体僵硬了起来。

有网友评论区留言道:怎么也得找个有水的地方吧,毕竟是活鱼,这哪里是放生,简直是让鱼死的更快些啊。还有人直言:这是想春节的最后一天给佛祖一个下马威啊!真是吓到佛祖了。

不得不说,放生也是有历史感的一件事,最早能追溯到冲虚真人列子的《列子》一书中。书中记录了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则事故,讲的是晋国上卿赵简子,每年的正月初一都会将邯郸盛产的斑鸠放生,以展示自己的“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的气度。

不过,也是在赵简子的时代,放生就已经变了味道。在当时的官场,很多人都在迎合赵简子的做法,官员和百姓们为了表达对赵简子的爱戴,开始跑到山里成群结队抓捕斑鸠。这样,有人抓斑鸠,赵简子放生斑鸠,一个放,一个抓,成了产业链。有门客对赵简子说:有人进献斑鸠,您放生。这样一来一去之后,很多斑鸠就死掉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生了呢,毕竟斑鸠也活不下去了。赵简子听了进去,取消了放生的念想。

是不是特别像现代的某些人的放生活动呢?

记得去年夏天,曾看到过一个新闻,专门从超市买了一后备箱的矿泉水,拉到河边进行倾倒,给出的理由却是:对矿泉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放生。是不是特别的不可思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放生的人们,在选择放生品种时候,选择了外来的清道夫,鳄雀鳝、鳄龟等这一类外来物种,因为在本土环境中放生,外来生物没有天敌,引起了本土水生生物集体死亡的惨剧。还有靠近海边的群众,因为分不清海水生物和淡水生物,直接把陆龟放生进了大海中,把海水鱼放生到了河流里。诸如此类的放生,真的好吗?

放生,本来是种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可怎么看现在的放生行为,怎么像是变了味,盲目的放生,不但让放生变杀生,还有可能破坏生态,反而影响放生周边生活着的人们。

锄禾君在这里提几点个人建议,在放生前,一定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判断。是否需要放生,确定要放生前,也要再三确认自己放生的品种是否会破坏生态,能否适合在选中水域生存,另外,还需要确认放生的数量,选中的水域是否能承载。对于放生,您还有什么样的建议呢?欢迎留言,一起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