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银芬

1905年10月19日,莫钧涛出生在湖北汉口一个店员家庭。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12岁就辍学做童工,长大后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在反抗资本家的工人运动中,当过工人纠察队队长。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数次战斗,右手臂负伤后转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工作,自此开始了他在金融战线上奋斗的一生。

01

从井冈山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钧涛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经项英介绍,莫钧涛参与到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工作中,成为毛泽民的得力助手。1932年国家银行筹建成立,行长毛泽民之下设业务、总务两个处,莫钧涛担任总务处处长,总务处下设管理科、文书科和券务科,管理新票的收发和打号码,兼发行业务。发行国家银行钞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银行要有一定的保证金,即黄金、白银储备;二是银行要能设计、绘制、印刷钞票。1932年4月红军攻克漳州后,通过没收土豪、军阀的财产,没收官僚资本,以及动员民族资本家和中小商户捐款,筹集到上百万银元、金银和珠宝,为国家银行的资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发钞储备了足够的资金。莫钧涛经毛泽民指示,将在漳州筹集来的部分资金储存起来,建立国家银行的秘密金库。经过慎重选择,最终在临近瑞金的石城县烂泥垄村找到一个靠山的房子地窖,由部队分批分段安全运入保存。放置到地窖后,莫钧涛将所存东西造册两份,分别由毛泽民和自己保存。为设计国家银行钞票,莫钧涛亲赴闽西苏区找到善于书画的黄亚光,为国家银行设计和绘制了多种钞票图样。

红军长征时,莫钧涛任职于“红军总没收征发委员会”,为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筹粮筹饷,后又调至红军总供给部,任处长。到达陕北后,1937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莫钧涛任审计委员,后又被调入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底,莫钧涛奉命调往“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1938年莫钧涛(右)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1940年10月,莫钧涛又重回银行工作。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改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7年在西北分行基础上建立陕甘宁边区银行。1937年10月1日~1947年1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一直是边区政府的金融中心。1941年初,莫钧涛就任陕甘宁边区银行业务处处长,设计完成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1943年初,担任陕甘宁边区银行绥德分行行长,为绥德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年5月,莫钧涛受命从延安到西安接收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行长。全国解放后,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他通过“推行人民币,打击白银、银元投机,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等措施,在西安建立起新中国的金融系统。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莫钧涛参与到筹建农业银行的工作中,1955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莫钧涛任副行长。

02

尽显革命者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莫钧涛(前排左一)与黄亚光(前排左二)、曹菊如(前排右二)等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工作人员在北京合影

莫钧涛的一生和当时的大多数革命者一样,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革命事业。在日常生活中,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已。他平时总是布衣、布鞋,在饮食、居住和出行上也从不搞特殊,一直安之若素。对于子女,他既充满爱心,又严格要求,从小教育孩子要像普通人民的孩子那样生活,不要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要享受特权。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如秘书、警卫员、勤务员、司机、厨师等,莫钧涛对他们总是十分爱护和关怀,他视他们为革命同志,并对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尤其关心,常常鼓励他们学习,同时他也规定了严格的纪律,绝不允许他们以首长的名义去假公济私。

无论在艰苦险恶的战争时期,还是全国解放后,莫钧涛特别注意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他认为,发挥好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对于“留用人员,钧涛依照政策,安排他们仍从事原来的业务工作。为了保障银行事业的不断发展,他积极培养有前途的青年干部,其中不少都成为我国金融事业的骨干。莫钧涛重视党的干部政策,还表现在他虚怀若谷,敢于大胆使用一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干部。他经常在党的会议上指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在工作中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能真正悔改,还可以继续为党工作。

03

设计银行大楼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幢不平凡的大楼,它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金融中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这座位于延安市南关市场沟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正是在莫钧涛的设计杰作。

早在在江西苏区时,莫钧涛曾有盖银行大楼的建议,限于当时的形势,无法实现,但莫钧涛从未放弃,并为此一直在做准备。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时,他向林伯渠提出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盖大楼的想法,并利用业余时间向几位建筑师学习有关设计的知识。

从看设计图学起,包括建筑平面图、立体结构图、建筑剖面图、施工分布图等,另外,他还找了一些书报、杂志,看着上面的楼房模仿设计。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三年多时间中,业余学习的建筑知识,为以后银行大楼的设计打下了基础。1940年毛主席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为了更好地促进边区的经济发展,促进边区内外的经济交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党中央边区政府决定兴建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莫钧涛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用右残臂扶着纸,靠左手画图纸,通宵达旦地不停工作,并就大楼的草图和设计图与有关同志进行探讨,进行一次次的修改。在设计图定稿前,莫钧涛经林伯渠批准,还专门化装成商人,带着图纸秘密去西安找到几位设计师,请他们提出意见,在确认修改后终于定稿。1941年11月7日,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应邀出席落成典礼。

拱券的花饰及拱间的壁柱、墙面与中空的拱廊、地面铺陈,全然一派西北窑洞的建筑特征。

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建筑风格为楼房建筑与延安民间窑洞建筑相结合,大楼前看是楼,后看是房,上有礼堂,下有窑洞,楼道如同深洞,别具一格,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建筑,体现了时代演变的轨迹。它不用钢材,也没有水泥,而是由石头加白灰砌成,主体外观楼柱均用整块条石砌成,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根据地银行旧址,现存主要建筑包括:原陕甘宁边区银行二层大楼、大楼左侧原西北财经处办公场所和行长办公室的4孔窑洞。为了保护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宣传中国金融革命史,1991年9月在旧址上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集藏币、建筑、金融史教育于一身,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金融历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