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而思齐,识礼而知鲁。见识齐鲁,而致博学济世,修齐治平……”在4月24日临沂琅琊古城大剧院举办的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由临沂籍演员郭晓东领诵,代表全省16市的16位少年合诵《见识齐鲁赋》。8位少年现场秀书法,写下“好客山东 见识齐鲁”8个汉字。这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觉得用“好客山东 见识齐鲁”这八个字概括山东的旅游内涵,比较贴切,比较准确。山东人热情好客,敞开胸襟喜迎八方来宾;齐鲁大地有见识,来了能长见识。当然,齐鲁大地也需要大家的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个月,广东的朋友因慕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而来济南,要见识一下“鹊华烟雨”。如众所知,《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描绘的是济南华不注山(简称华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和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我们先游了华山,华山上的游客真不少,以年轻人居多。在华山之巅,遥望鹊山和蜿蜒东去的黄河,仿佛置身山水画中。下得山来,我们还游了华阳宫。朋友兴致勃勃地吟诵了李白到此留下的《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朋友说,华山的游客这么多,鹊山一定人更少不了。我心想:悬!记得几年前跟作家赵峰来过一次,那是一个初冬,整座山上,就我俩。为此我们还感慨了半天,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会没有人来呢?

果然,我们到了鹊山,真的看不到人。等我们快到山顶的时候,才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上来。南方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华山这么热,鹊山怎会如此冷清?

鹊山因相传先秦名医扁鹊曾在此炼丹而得名,山下还有扁鹊墓。这为鹊山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它作为“齐烟九点”之一和“鹊华烟雨”景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元素,尤其是赵孟頫的名作更让其名声大噪。

一到鹊山,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我喜欢这里的幽静。鹊山海拔不高,慢悠悠一个小时就能登顶,山势平缓,山头众多,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登到山顶,山下碧波荡漾的鹊山水库和远处如龙的黄河,尽收眼底,更是增添了几分水灵。

鹊山东面和北面有津浦铁路(现为京沪铁路的一部分)环绕,这条铁路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之一。津浦铁路桥,即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更是与鹊山相望,这座大桥始建于20世纪初,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也是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站在山顶朝南望,看到一列绿皮火车贴着鹊山从北而来,我想有心的乘客,一定能看到鹊山,看到黄河,也能看到树上跳跃的喜鹊吧。

我喜欢“鹊华烟雨”。见识齐鲁,见识了华山,也不能漏了鹊山。我独独喜欢寂静的鹊山。但有时,我心里也矛盾,鹊山火了,也就没有了宁静。怎么办呢?

暮春时节坐在书房,想起那次鹊华游,脑海里浮现的是,在春风拂煦的华山脚下,小男孩和小姑娘举着风车追逐着笑着,五颜六色的风车和那天真的笑脸,如一幅风俗画,远处是华山的葱茏和峭拔。忽然记起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的句子:“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意思是说,山川景色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参与,必须有人去看,去感,去悟,去写,去画,去见,去识,去唤醒。

见识齐鲁,我期待真正优秀的画家精心绘制一幅《鹊华春色图》。 (大众新闻客户端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