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重庆市“燃气表跑得快”事件联合调查组发布的最终调查结果通报中,明确拟对相关企业处罚金12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上次宣布将重庆燃气集团董事长车德臣免职,至此意味着当地官方对此次事件的处理和追责告了一个段落。

然而自此以后,重庆燃气企业就会改邪归正,当地百姓在燃气费用问题上就能安枕无忧吗?

我看未必。

首先,处理偏轻,罪罚不对等,不足以令违规燃气企业真正吸取教训痛改前非。

通报称,调查发现企业多计多收气费3837件,涉及气量1658905立方米,涉及金额3378971.64元,目前已督促企业清退处置完毕。

官方正是据此给予相关燃气公司罚款1200万元。

从多收费发生件数,到涉及燃气数量与金额,都可以说大得惊人。

3000多户居民被多收300多万,平均到每户达千元左右。

调查组认定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燃气企业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以及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无论从人情还是法理上来说,重庆涉事燃气企业此种行为跟小贩短斤少两、店家虚增账单、明星偷税漏税、官员贪占公款等的性质实在没啥本质的区别,

对这类行为的处理除全额退款外通常会受到数倍甚至十几倍的经济处罚,严重的受到法律制裁。

重庆燃气企业“作案”这么多起,涉及数量特别庞大,影响十分恶劣,为何不参照同类案例进行顶格处罚?

尤其他们这种大规模公开实施多收费的行为,跟明火执仗巧取豪夺、变相偷盗和抢劫犯罪也没什么区别。为何不能将其关键分子绳之以法!

可能相关燃气企业既属央企,又是上市公司,跟纯粹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优越性甚至特权。换作一般民企如果出现这么大一档子事,恐怕不会是退钱了事,而会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企业没有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相应代价,处罚没有让其有所痛感,再加上资本固有的贪婪的属性,那么他不仅很难收敛贪欲,而且可能很快故态复萌,继续在服务对象身上榨取不义之财,干些损人利己以及违法的勾当。

其次,只处理浮在表面的问题而未解决潜在隐患,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难免死灰复燃,甚至以更恶劣的手段和更隐蔽的形式出现。

重庆此次多达6万多件的大规模燃气投诉风波,经过官方调查得出的权威结论是这样的:

1.燃气表没问题;2.加气环节也没问题;3.往燃气池(或罐、管道)中偷摸添加氮气、氢气的现象不存在;4.遥控芯片更改数据的行为不可能发生;5.燃气公司利润暴涨近九倍跟居民用气没一毛钱关系,居民用气整体支出不升反降的良好态势。

以上结论表明重庆燃气公司真称得上守法经营诚信单位,为民服务良心企业。

至于仍有企业受大额处罚,有管理人员落马,纯是调查所称极个别燃气表不准和错抄表、违规估表等一些浅层问题所致。

官方的这种认定,正是当地燃气部门下一步依然难以让人宽心的所在。

因为此次重庆居民集中投诉所关注的重点,正是燃气是否投入添加剂以改变计量值和燃气表遭人为控制的问题。

对此调查组连用三个“未发现”予以澄清,即未发现加注气体设备;未发现燃气企业大量购进、运输、使用氮气、氢气行为;未发现天然气中人为添加氢气、空气和氮气的情况。

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在未发现的情况下,不能视同于它并不存在。

就像该调查还称,经过专家测定,重庆市的智能燃气表无法通过远程或者芯片改写燃气表上的用气量。这一敢于面向公众的肯定式结论,显然就比较可信和立得住。

反过来看,对于人为往天燃气中添加氢气、空气和氮气的质疑,调查组就没有拿出肯定式结论,而只是称此次调查中未发现这种情况。

那么这里面就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通过人为添加其他气体以改变天然气计量值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添加氢气、空气或氮气;二是重庆相关燃气企业日常是否存在此种行为不能下结论,因为目前没有调查到证据。

这么来看,重庆此次下大力气调查处理的这起燃气领域投诉事件,基本上解决了露在外面的箭头,对燃气公司体内带毒的箭身并未真正触及。

广大用气居民头脑中的疑虑并未真正消解,而燃气领域的隐形毒瘤随时有发作扩散的危险。

那只好等到下次投诉风暴的来临吗?

但愿不要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