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承天列传

何承天(370—447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宋著名学者、天文学家。

  • 性情刚烈的多面型人才

何承天五岁丧父,母亲是东晋著名学者徐广的妹妹,聪明博学,因此负责他的启蒙教育。

在母亲和舅舅的教导下,何承天从小就涉猎经史百家,博学多才。他长大后跟随在益阳县(今湖南省益阳市)当县长的叔父,开始步入仕途。

东晋末年,何承天在地方担任参军一职,当时各地叛军四起,何承天为了避祸,辞职回到益阳。

宋武帝刘裕起兵后,何承天奉命和宋武帝取得联系,被任命为县令,没过多久回到京城,在将领刘毅手下担任代理参军。

任职期间,何承天严格遵守国家法令。有一次,刘毅出行,正巧一个县令用弓箭射鸟,误中刘毅手下执勤将领。刘毅大怒,想要杀了这个县令,何承天认为县令并非故意,而且没有造成伤亡,罪不当死,只需要惩戒即可。他拿出国家法令,援引汉文帝的例子,据理力争,县令最终被从轻发落。

宋武帝继位后,何承天入朝任职,因为博学多才,获得重用,参与制定朝堂礼仪。宋武帝死后,顾命大臣谢晦因为拥立宋文帝有功,被任命为荆州都督。他知道何承天的才能,请求将何承天调到自己的辖区,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宋文帝登基后,为了巩固权力,借故诛杀了另一位顾命大臣傅亮。和傅亮一同参与废立的谢晦深感不安,想要起兵谋反。

他和何承天商议,何承天说:“你以一个州的军事力量对抗国家,一定不行,需要寻找外援,这是上策。你派遣心腹将领驻守义阳县(今河南省信阳市),亲率大军和朝廷决战,如果败了则从义阳逃到北方,是下策。”

谢晦不想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荆州,拒绝何承天的建议,最终被朝廷击败。何承天没有逃跑,主动向朝廷自首。宋文帝赦免了他的罪行,将他调回朝中任职。

何承天才能出众,博学多才,性格刚烈自负,和朝中大臣关系非常紧张。权臣殷景仁对他十分不满,借故把他贬为地方官。

何承天在地方任职期间,性格依然没有太多改变,被人抓到把柄,逮捕入狱,没过多久遇到大赦得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39年,何承天再次回到朝廷,负责编纂国史。当时何承天年事已高,身边的人大多数年轻有为,嘲讽他为“奶妈”,何承天非常生气地说:“凤凰也生了九个孩子,我当你们的奶妈有问题吗?”宋文帝知道他的脾气,为他安排了其他岗位,但依然负责编写史书。

几年后,皇帝想任命何承天为吏部侍郎,偷偷告诉了他,何承天不小心泄露了这件事,因此被贬为庶民,最终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八岁。

何承天对天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他继承了舅舅徐广四十多年对日月五星的观测记录与研究资料,自己又接着观测了四十多年,最终制定了一部新历法,后世称为《元嘉历》。

这套历法更精确地测量了周天的度数和两极的距离,并将圆周率精确至3.1429,成为宋齐两朝通行的历法,直到梁朝时,才被祖冲之的《大明历》取代。

何承天对军事也有独到见解,宋文帝后期,北魏屡次南侵,何承天献上《安边论》,对稳定国家边境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宋史》编纂者沈约全文抄录《安边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何承天学识渊博,涉及经史、历法、法律、军事、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而且都有所建树,是一个综合型人才。

宋文帝知道他的能力,也了解他偏激刚烈的脾气,经常告诫其他人说:“一定要注意何承天的脸色,要是他不高兴了,千万不要再多说话。”

王僧孺列传

王僧孺(465—522年),字僧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文学家,和沈约、任昉并称为南梁三大藏书家。

  • 藏书万卷的谱牒学大家

王僧孺祖上是地位显赫的士族,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王僧孺从小非常聪明,五岁时看到一本《孝经》,问别人:“这本书讲的是什么?”那人说:“讲的是忠孝。”王僧孺说:“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好好阅读。”

通过学习,王僧孺为人处事变得更加成熟。有人给他父亲送来水果,取出一个给王僧孺,王僧孺说:“这是送给我父亲的,父亲没有吃,我不能先吃。”

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境越来越困难,母亲只能通过卖纱布维持生计,王僧孺也开始给别人抄书赚钱,赡养母亲。

每次抄完书,他都把书中内容记得一清二楚,然后重新默写下来。因此,王僧孺不但博览群书,而且家中逐渐积累了许多珍贵书籍。

长大后,王僧孺作为当时少有的饱学之士,在南齐为官。他曾加入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集团,编撰《四部要略》,但只是学士的身份;又得到当朝太子萧长懋的赏识,担任属官,随后萧长懋去世;后来获得大文豪任的推荐,官职一度有所提升;又被始安王萧遥光推荐,担任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县令。总地来说,王僧孺的仕途颇为不顺。

梁武帝建立南梁,授予王僧孺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太守一职。南海郡靠近大海,有优良的港口,常年吸引大量外国商船前来贸易。以往的地方官员都会借机获取商贸货物,以数倍价格卖到内地,谋求暴利。

王僧孺有鉴于此,感慨地说:“我记得当年有人在蜀地(今四川省大部)为官,离任时没有带走一点蜀锦。我想留给子孙的不是这些珍稀之物,而是廉洁的精神。”

王僧孺到任后,从不索取任何货品,仅一个月就获得了百姓的爱戴。王僧孺在南海郡任职两年,政绩斐然,被召回朝时,当地六百多人来到朝廷请命,希望他留任,但皇帝没有同意。

回到朝中没多久,王僧孺被调往南康王手下任职。南康王有一个最信任的官员名叫汤道愍,多次依仗信任,提出过分要求,王僧孺屡次予以驳回。

汤道愍怀恨在心,恶意中伤王僧孺,王僧孺被免职,许多年都没有再步入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很久,王僧孺才获得任用,负责整理士族家谱。自从曹魏确立九品中正制度,国家选拔官员就以门阀大族的家谱为依据。

东晋末年以来,南方经历宋齐两朝的变迁,士族的家谱失散严重,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此时,士族依然在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门阀出身仍然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因此,梁武帝非常重视重修族谱,派王僧孺整理《百家谱》,并以此为基础,统计出十八个州、一百一十六个郡,共七百一十卷《十八州谱》,将全国士族的姓氏、郡望、名字、官职、彼此血缘关系等信息全部罗列,以此作为官方承认的官撰谱牒。至此,谱牒之学发展到王僧孺,到了集大成的阶段。

522年,王僧孺病逝,终年五十八岁。王僧孺去世时,家中藏书多达一万卷,其中有不少珍贵古本,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藏书家。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六册《南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