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68年4月29日,北大女生林昭被秘密枪杀时还不到36周岁。

敏敏郡主三年前的今天写过一篇《纪念林昭:历史将宣告我无罪》的文章。今天是她遇难56周年的忌日,转发该文。

短短五十多年,真的进步好大!想当年,不仅会因言获罪,而且还经常死罪。现在虽然还会因言获罪,但死罪没有了,无期徒刑也基本上没有了。而且,因言获罪还是极少数,多数只是删贴、封号。

假如一直以这样的进步速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梦,大约过几十年或许还可以超过美西欧国家,成为世界首强。

转发此文,也鼓励目前正含冤受屈的人,不要丧失信心和希望,一定要坚信: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希望他们比林昭幸运,能活到历史宣告其无罪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文】

新华社记者穆青等人在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由于她不愿意向风靡一时的现代迷信活动屈服,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牢。但是,她坚持用记日记、写血书等种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坚强信念,心甘情愿地戴着“顽固不化”的枷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位勇敢纯真的女孩,名叫林昭。

1968年4月29日殉难。那一年,她还不满36岁,还是个未婚的姑娘。

林昭原名彭令昭,苏州人,1932年出生。因为她特别爱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后来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林昭”。

林昭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她的母亲许宪民中学毕业后,便追随兄长许金元,干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许金元在大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青年部部长,在“四一二”事变中壮烈牺牲。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这是一位才女,上大学期间,就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过诗歌。

1957年,一场运动开始了,林昭本来可以置身事外。但她在看到有同学被批判时,挺身而出。她的正直、义气、善良和勇气,都不容许她置身事外。

在新华社的《纪念林昭:有的人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一文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情节:

那是1957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夜晚,在北大东门外的马路上,一场批判舌战正在展开。张元勋因为贴出了北大的第一张大字报,而处于猛烈攻击的焦点,讨伐进行得“声嘶力竭,语无伦次”。这时,一名女学生跳上桌子,夜色中,她沉静的女中音使会场顿时安静下来:“今天晚上的会是什么会?是演讲会还是斗争会?斗争会是谈不上的,因为今天不需要斗争。斗争谁?张元勋吗?他有什么地方值得你们一斗?……”话音未落,一声怒吼从黑暗的人群中传来:“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你有什么资格问我?”……她停了一下,接着说:“……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人群中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她稍停,又说:“告诉你:今天刀在口上也好,刀在头上也好,既然来了,就不考虑了!”

对于当时的情势,林昭深感痛苦和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是“疯子”和“魔鬼”?

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党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应该最知道孩子的心情!尽管孩子过于偏激,说错了话,怎么能说孩子怀有敌意呢?”

这个夜晚成为林昭生活的转折点。不久,她被划为“右派分子”,并因此没能毕业。

1960年10月,林昭被捕入狱。

在狱中,她继续坚持说真话无罪,并且继续抨击极左分子,还坚持写下20余万字的日记。

1968年4月29日,林昭由原来的二十年刑期,加判死刑,立即执行。在接到判决书后,林昭留下了最后一份血写的遗书:

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林昭的遗言在十二年后实现了。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经过复查,宣布林昭无罪。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

如今,离林昭去世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仍然有很多人在纪念林昭,佩服她的勇气、壮烈和决绝,更惊讶她的思想。

即使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林昭始终没有停止过独立思考:

自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生活中还有人被奴役,则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不得自由!……高尚的目的根本不需要、更加不可能用卑鄙的方法去达成,只有卑鄙的目的才能够与卑鄙的方法相得益彰地“配套成龙”。

林昭的不寻常之处还在于,她留下了一份清晰的记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林昭做到了这一点,简直是一个奇迹!

她战胜了、突破了所有强加于一个人的限制,用很多方法(包括用自己的血),千方百计地留下了大量文字,这是关于一个特殊时代非常有说服力的、很了不起的一份证言。

她咬破手指,用滴滴鲜血写成血书:

血与自由的献祭 我将这一滴血,注入祖国的血液里,将这一滴血,向挚爱的自由献祭。……

林昭的同学、后来又关在同一监室的狱友丁芸曾劝她:“何必这样来赤裸裸地反抗?这不是把自己推到绝路上去吗?”

然而,她的回答决绝而果敢:“血流到了体外,总比凝结在心口里要舒畅得多呐。”

1968年,当她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最后一次被送进医院时,对她怀有同情的医生悄悄说:“唉,你又何苦呢?”

林昭轻声回答:“宁为玉碎”。

“坟墓压不住你,你又站起来了。”今天的人们能透过她的文字,看到一个伟大灵魂的巨大生长力。

在历史潮流里,没有人可以遏制一个自由灵魂的歌唱,她的歌声会越传越远,每年都会召唤人们来到她的灵魂面前,与她共鸣,向世界表达一种独立意志,表达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

林昭被捕以后,她的父亲自杀身亡。在她被枪决后,她的母亲又精神崩溃后悲惨死去。

这个家庭惟一的未亡人,林昭的妹妹彭令范后来远渡美国。

在林昭平反以后,彭令范对那些声称是林昭朋友的人,一度很愤怒。她责怪这些朋友当年没有保护林昭:

“现在大家都自称是林昭的朋友,但当年谁曾帮助过林昭?”

我理解彭令范的愤怒!林昭为他人挺身而出,可是又有几人为林昭发声?

为什么坏人总是胜利,就是因为善良的人总是无所作为。

林昭在孤独的抵抗并一直斗争到底,但她的身后空空荡荡。人们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礁石,或是别无选择,或是不想抵抗,没尊严的,没勇气的,没底线的……苟且的活着。

在长篇通讯《历史的审判》里,有一段话非常深刻:

也许在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对上述这一切将难以置信,但不幸的是,它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曾经为它感到极度的羞耻。请不要轻视这种羞耻吧。

人们需要为曾经的懦弱羞耻,人们需要为发生的荒唐羞耻。龚自珍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纪念林昭,其意义正在于此。

今天是4月29日,林昭的忌日。

谨以此文纪念林昭!

【附录】

林昭经历

1932年生于苏州,其父彭国彦曾任吴县县长,母亲许宪民中学毕业即追随其兄许金元参加革命。
景海中学毕业后,林昭不顾母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了享有 “革命摇篮”之称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
毕业后林昭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
1952年,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工作。
1954年,林昭以江苏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55年春,林昭参加了北大诗社,任《北大诗刊》编辑。
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林昭成为综合性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委会成员之一,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
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展,林昭的觉醒反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事后,林昭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过来。于是她又被认定在对抗组织、 “态度恶劣”,于是被加重处分:劳动教养三年。林昭不服,跑到团中央质问:“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北大领导)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后因新闻专业副系主任罗列怜其体弱多病,冒险为之说情,林昭得以留在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 “监督改造”。
1959年,林昭病情加重,冬天咳血加剧,请假要求回上海休养。通过调养,林昭病情渐有好转,并在上海认识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徐诚,当时兰大的张春元等人,正在准备筹办针砭时弊的《星火》杂志,随后林昭的长诗《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在《星火》第一期上发表。但很快涉及《星火》的人员,都被抓捕。
1960年10月,林昭被逮捕入狱。
1962年初,林昭得以保外就医,期间她曾要求上海的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带到海外发表。
1962年12月,林昭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昭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给当时的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写信,反映案情并表达政治见解,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在狱中,没有笔和纸,林昭竟然都是用血在白色的被单上写作,计有二十万字之多。
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等待中接到了改判死刑的判决书,即由二十年有期徒刑加判为死刑立即执行,随后林昭在上海龙华被枪决,年仅36岁。
1980年,上海高级法院经过复查宣布林昭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被安葬在苏州灵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