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从今年开始,各大学术团体和出版机构对待AI技术的态度都逐渐变得明朗,普遍都持欢迎和拥抱的态度。

作为新技术的AI已经快速渡过尴尬期,必将迎来应用层面的大爆发。可以预见,使用AI工具将成为科研人的必修课。

01

对AI的态度已有共识

去年年底,Science的主编和执行主编共同撰文,宣告期刊对内容生成式AI(AIGC)技术和大语言模型(LLM)技术的政策发生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Science官网

主编们承认最初对ChatGPT等技术在论文文本和数据方面的应用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立场,但他们一直在追踪整个科学界的想法和反应。现在,科学界对新技术所允许的用途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所以期刊的编辑政策发生改变。

总体来看,只要在论文的方法部分出现适当的披露,在研究中使用AI工具是可以接受的。

在文本方面,AI技术仍不能作为作者,其应用范围包括文本撰写和参考文献的组织,但必须在cover letter或致谢部分注明。如果在研究中使用了AI工具,则必须在方法部分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对应的使用环节、工具名称及版本。作者始终是论文的责任人,需要避免AI可能引入的偏见。Reviewer不能使用AI工具撰写审稿意见。

在图片和其他多媒体方面,Science较为保守,明确规定未经编辑的许可,AI生成的图像和其他多媒体不得出现在期刊上,除非论文本来就研究该领域。期刊注意到AI技术在图像和多媒体领域的发展,后续可能会有相关政策的改变。

稍早些时候,科学编辑理事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等组织也更新了对AI技术的指南,对新技术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图片来源:ScienceEditor官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了一个生成式AI技术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有态度,就有行动。

去年10月,Spriner Nature出版集团就用生成式AI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

图片来源:Spriner Nature官网

今年1月16日,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Elsevier与学术界一起开发和测试了全新的AI工具——Scopus AI,将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数据库与可靠的AI相结合。

图片来源:Elsevier官网

Scopus AI是一款生成式AI产品,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获得快速准确的论文摘要和研究洞见,以支持学术合作。

基于Scopus来自全球7000多家出版商的27000多本学术期刊的可信内容,包括180亿篇文献以及1700多万份作者简介,Scopus AI可以提供以下强大功能:

(1)使用论文摘要中的关键词为每个查询生成概念图,有助于研究者总览主题,更全面地了解研究主题及其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

(2)研究者能够快速定位那些基础性的和有影响力的开创性论文,准确而轻松地驾驭学术进步;

(3)学术专家搜索可识别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并提供与用户查询相关的专业知识解释,有助于节省时间来建立合作联系;

(4)增强了研究的广度,涵盖了Scopus近十年的内容,支持对关注主题的全面视角。

学术出版团体和机构有态度又有行动,科研机构自然也要积极响应。

今年三四月,国内各大高校陆续开放了Scopus AI的试用,积极把新技术介绍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搞科研这么卷,别人都用AI技术提高效率,你要是不用,那就被人甩脱,所以投叔觉得对AI工具的使用,很快就会成为科研人的必修课。

02

AI技术暴露出的学术出版问题

很多人仍然担心AI技术会让更多人投机取巧,损害学术出版的公信力。的确,面对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论文,即便再乐观的人,恐怕也不敢说AI技术的使用是万无一失的。

去年 8 月,一篇发表于Physica Scripta上的论文,被著名科学打假人 Guillaume Cabanac发现了一个可疑短语 Regenerate Response。这是常见的AIGC工具提示语。随后,论文被期刊撤稿——虽然作者不同意。

图片来源:期刊官网

这事儿连Nature都关注了。

图片来源:Nature官网

今年3月,一篇发表于Radiology Case Reports的病例报告和文献回顾的论文也出问题了,AI很诚实地说:我很抱歉,我只是个 AI 语言模型……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几乎同时,中国学者的一篇论文也出现了类似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位教授在Surfaces and Interface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正文一开头就带上了ChatGPT的常用提示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论文截图

文本漏了馅儿,图片也出过问题,相信大家还都记得那只少儿不宜的老鼠。(警惕!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你无意中做过!)

相比于生成文本,用AI绘图的门槛还是比较高——那些没用AI的绘图工具很多人还搞不明白呢——不如直接花钱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咱们投必得就有专门的论文图形摘要和插图设计服务,用户回馈非常好。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服务,欢迎联系投必得学术小编(wx:topedit2029)。

从暴露出的如此多的案例来推想,使用AI工具来撰写论文的人数,已经很多了。

03

来个逆向思维?

既然AI能用来写论文,那能不能用来发现学术不端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18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丹尼尔•阿库纳(Daniel Acuna)团队就开发出一套算法,利用AI技术对论文中的图片进行查重,识别学术论文中的图像造假。

2021 年 1 月,美国癌症协会(AACR)启用一款名叫Proofig的 AI 软件,检查论文中可能存在的图像重复。

图片来源:Proofig官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商采用AI软件,在稿件发表之前查找图片中的重复,无论这种重复是出于抄袭目的,还是不恰当的美化。

这些软件的加入,让专业的学术打假人如虎添翼,毕竟,他们常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找相同”。

AI在图像识别方面值得期待,但遗憾的是,对于文本似乎无能为力。

去年底,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语言学家已经无法区分一段文本究竟是AI 生成的还是人类撰写的。

图片来源:期刊官网

面对AI生成的文本,语言学家也有62%的可能性被欺骗。甚至有13%的专家在这项测试中,一个都没猜对!

以投叔使用AIGC工具的经验来看,AI生成的文本确实质量很高,单就能正确使用“的得地”这一条,已经超出大部分汉语使用者了。以理推之,英文只会更好。

结尾

任何新技术,从产生到推广都需要时间。1804年蒸汽机车诞生,花了整整20年才有了第一条铁路,又过了快两百年才打败马拉有轨电车。与之相较,生成式AI技术已经算普及得很快啦。

在我们目力可及的未来,AI还会帮助科研工作者生成论文插图、学术图片、会议海报,甚至短视频。而在这之前,科研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必要早早了解这项技术,免得被时代抛开——不要像马车夫那样面临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