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有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寻求帮助。她的孩子今年4岁,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刚开始家长还很开心,认为孩子长大了,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不讲理”,早饭准备好了牛奶和面包,他说要吃包子,第二天准备了包子,他又说想吃面条。孩子有各种花色的袜子,唯独没有纯黄色的,但他却指定要穿纯黄色的袜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着不肯去幼儿园。家长十分头疼,明明已经给了孩子很多的爱和几乎面面俱到的照顾,为什么他还是不满足?

犹太妈妈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中谈到,“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朴素的无限满足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对‘满足’的理智的思考,掌握满足的技巧。”家长到底应该如何爱孩子?犹太妈妈沙拉的育儿智慧或许能给正处于困惑中的家长带来启发。

有一句话这样点评家长们:他们太爱孩子了,但又太不会爱孩子了。最典型的表现是,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对孩子付出一片爱心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家长越理解孩子,越体恤孩子,越满足孩子,孩子反而更不理解家长,更不体恤家长,甚至是折磨家长呢?

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就要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然后我们再选择比较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创造出好的方法,这就是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一个关系。因此,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只看表面,要分析孩子的某些错误行为背后的意义,这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为什么不理解家长呢?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这样的机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父母满足、迁就孩子提供了保障和支撑。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可能拥有了高智力、高自尊、高自信等优点,但也不乏弱点。当代父母是最坚持“儿童本位”的父母,是最理解孩子意愿的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爱孩子。表现方式就是:你喜欢什么,给你什么;爱吃什么,给你吃什么;爱穿什么,给你穿什么。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给得越多,表明我爱得越深。这就造成了孩子没有机会切身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没有机会感悟父母提供的幸福来之不易,没有机会滋生出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

“儿童本位”本来是科学儿童观的产物,它表现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家长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掌握了教育儿童的方法。在儿童家庭教育理念上,家长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方法论——该怎样尊重儿童,这也是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命题——延迟满足。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好的家庭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对孩子施加“软暴力”。

1

超前满足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得到特殊照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容易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更不会关心他人。

2

即时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品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

超量满足

允许孩子在饮食起居、玩耍学习、待人接物等方面超越规范,导致的后果是,你越超量满足,他越忸怩作态。超量满足会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

愚蠢、浪费的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可谓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相信天下多数父母都知道这种满足是饮鸩止渴,但为什么就是遏制不住呢?

独生子女的亲情俘虏

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注意力难免会分散给每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把视线都集中在这根独苗身上。这个孩子是全家唯一的孩子,是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未来。从这个孩子诞生那天起,父母所有的情感一下子就被俘虏了,不可遏制地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给这个孩子。

无限制地满足孩子从而满足自己

很多父母经历过贫困和富裕两重天。就在几十年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阶段,就是父母想溺爱孩子,也没有那个物质条件,生活的各方面都相对贫乏、枯燥,无法攀比。而现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于是,很多父母竭尽所能地补偿孩子。

尤其是有的父母把自己儿童时代本应得到而没能实现的享受和愿望,一股脑儿地以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倾注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且不说经济富裕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即使经济条件一般,做父母的对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之中。这种做法潜意识是把孩子当成小时候的自己,给予补偿性过度满足。可以说,父母在这种补偿中获得了安慰,但这却害了孩子。

教育理念不消化

如果说,有一项工作不需要经过培训就可以上岗,那就是当父母。很多父母亲是以实战代替培训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往往是河过完了,遗憾都留在了河对岸。为人父母难免有遗憾,因为爱无止境。但是,这些遗憾能不能辐射面积小一些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如果我们掌握了家教理念的真正精华,是不是可以改变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呢?

看到这里,很多年轻的家长可能会感到很委屈:自从怀了孩子,我阅书无数啊。可是,审视一下,你有没有理解那些教育理念的真正内涵呢?比如说“儿童本位”这个理念,它鼓励家长要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要和孩子交朋友,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等。但是,“儿童本位”并没有让家长把孩子的地位放在高人一等的龙椅上,那是对“儿童本位”的误读。儿童本位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相通,但并没有让父母对孩子无限满足或者是轻易满足、超量满足。

别小看超量满足、轻易满足、超量满足的危害,它就像是在儿童成长的泉水源头撒下一把“毒药”,日后,做父母的尝到了苦水的滋味,只能同孩子一起将它饮下,却又追悔莫及。

绑架家长的爱,折磨父母

因为在你无限满足孩子的时候,你的孩子也在接受着这样的心理暗示:只要我发出要求的信号,就一定有人满足我。这种愚蠢的满足孩子的做法,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光想着自个儿,有可能对着老爸老妈发脾气、耍威风,也就是俗称的“窝里横”。

孩子得到的幸福来得太多太快了,就根本不会去想这幸福是怎么来的,更不晓得父母为了给他们幸福得付出多少的劳动和汗水,因此也不知道如何珍惜这份幸福,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以爱要挟爱,往往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折磨。

难容于社会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大人总是围着孩子转。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要什么就该有什么,我想干什么大人都得依着我。结果是孩子的欲望不断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这种性格一旦形成,成年之后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因为他不懂得根本的为人处事之道,家长可以无限满足他,但是,社会不是他的家长,不会无限满足他。这时,他就像一辆只有动力系统而没有灵敏的刹车系统的汽车,开到马路上去肯定会出事故。

没有韧性,缺乏社会竞争力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妈妈对孩子的不恰当满足,是一种不受控制的母爱的宣泄,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危害无穷。被满足感填满的孩子,缺乏被拒绝的心理承受力,尤其是持有“孔雀心态”的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遭遇挫折时输不起,是典型的外表光鲜,却禁不住社会挤压的“草莓族”。

由此看来,爱孩子这个被高尔基称为“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一旦被人类赋予了教育的因素,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朴素的无限满足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对“满足”的理智的思考,掌握“给与满足”的技巧。

那么,爱孩子,该如何满足孩子?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

在一所小学,其中一个班级的十个小学生,早上上课前,每个人都收到了老师发的一小块巧克力。老师说:你们随时都可以吃掉它,但是,如果谁能坚持到今天放学回家后再吃,我会再发给他一块相同的巧克力作为奖励。

巧克力的诱惑很大,有几个同学还是忍不住吃掉了它,当然还是有一半同学千方百计地忍住,等着放学时拿到奖励。后来,这个实验一直跟踪这些孩子到大学毕业,结果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学习成绩要比那些禁不住诱惑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毕业后,他们找到更满意工作的概率也更高。

“延迟满足”也是犹太家长爱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非常喜欢参加以色列学校的家长恳谈会,每次都感到受益匪浅,家长们常常对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儿童所要求的东西,一旦决定延迟给予或者拒绝给予之后,无论孩子怎样哭泣恳求,也不可以再反悔,必须绝对遵守这个原则,除非你有意教他们变得没有耐性、讨厌,才可这样鼓励他们。犹太家长还讨论说,这里要求孩子的顺从,指的是对理性服从。也就是说,孩子必须服从的,是父母的明智决定。否则,父母的威信,就变成无耻的淫威。

今天,你是他最亲最爱的父母,你对他有求必应,你以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孩子的能力,作为衡量自己是不是成功父母的标准。但是,当这个被满足感填满的孩子走进社会,社会能对其有求必应吗?如果不能,他的心理是否会有极度的落差和委屈?与其让孩子进入社会再交这笔巨额学费,不如先在家对他开展“适度不满足”训练,一方面让他们懂得延后享受,对人生有所期许,一方面也增强孩子被拒绝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他走入社会前多买点“心理保险”。

“特别狠心特别爱”系列

作者:沙拉

“特别狠心特别爱”系列是犹太妈妈沙拉的教子手记,是畅销百万册的经典家教书,融合了中国传统和犹太民族教育精华的家风传承,受到《鲁豫有约》《中华好家风》等栏目报道,帮助读者培养独立、孝顺、自由、幸福的孩子。

本文选摘自《特别狠心特别爱》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贾玲云 廖思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