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一天,上虞县的新四军驻地外来了两个衣衫褴褛,肩背竹篮的妇女

她们似乎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一开始便向守卫的战士说要找陈山主任,有一封信要给他。

门口的守卫战士朝着两位妇女敬了个礼,和声和气地问他们要给陈主任送的是什么信。

两位妇女相视一笑,摇了摇头,称自己只是来送信的,并不知道信里的内容。

过了一会儿,战士将两人请进了一座破庙里,将信件交给了当地新四军的负责人陈山。

陈山将信件缓缓地展开,几行粗大的字体立刻映入眼帘,原来这封信是一个叫王鼎山的土匪头子写给新四军部队的。

在信里,王鼎山言辞恳切地表示“自己现在急需四十万发子弹”,希望新四军可以帮到他。

那么,这个王鼎山作为一个土匪,凭什么有勇气向当地的新四军要武器,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的土匪武装)

下面,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一 殊途同归的“抗日义士”

王鼎山是当地的一位义士,由于不满日伪当局对于中国老百姓的欺压,不得不带着人落草为寇,但王鼎山与人们印象当中的“土匪头子”完全不一样。

他对于手下的士兵有着极为严格的约束,不允许他们骚扰当地的百姓。

1942年,随着国内抗日斗争环境的迅速变化,我党做出了在浙东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决定。

带着党组织交付的任务,新四军干部陈山等人来到了浙东的嵊县参加工作。

刚刚到了此地,陈山就发现此地的抗日斗争呈现出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局面:当地有着大大小小几十支抗日队伍,但他们大多没有官方背景,因此队伍里的装备,以及作战水平良莠不齐。

为了摸清楚当地抗日武装的具体情况,组织上决定派陈山打入对方的内部去查探情况。

就这样,陈山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加入了一支抗日队伍的内部,而这支队伍的首领是一个叫王山虎的人。

(民国时期的“土匪武装”)

这个王山虎虽然平日里与日本人为敌,但是他对于部队的管辖却非常的松散,很多部下背地里都不服王山虎的管理,生出了异心。而这一点很快就被陈山察觉到了。

不久之后,王山虎的部队里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事件,陈山觉得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便带着一部分人离开了王山虎的营寨。

“出走”之后的陈山独自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表面上看是一帮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但其实他们却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

这也使得陈山的队伍在一帮“土匪”当中格外厉害,当地的日军几次进山对陈山的队伍进行清剿,都落得个“铩羽而归”的结局。

慢慢地,陈山在嵊县一带也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奔他的麾下,他也乘机认识了更多人,其中就有同为“匪首”的王鼎山,一开始接触王鼎山的时候,陈山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光将手底下的士兵们治得服服帖帖的,平时还帮着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如果说王鼎山也是土匪的话,那他绝对是可以被我党争取和感化的“义匪”!

有一次,陈山与王鼎山约在一起喝酒,陈山乘机试探起了王鼎山的政治立场。

不过,王鼎山落草为寇以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根本不懂什么是“政治”。

他回忆起自己当土匪前的日子时,表现出了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告诉陈山,这帮地主老财真是该杀!他们成天不干活,就知道和当官的一起欺负穷人。要不是被逼得没了活路,谁会当土匪啊!

陈山对王鼎山的话深以为然,我军的队伍里也有很多战士是底层百姓出身。

因此,陈山认真地点了点头,继续朝着王鼎山问道,那你知不知道中国共产党?

王鼎山摇了摇头,他打鬼子只是为了心中那份朴素的正义感,从来没想过什么大道理,陈山告诉他,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同样也在附近一带跟日本人周旋。

王鼎山听了以后,憨憨地一笑表示,只要是打鬼子的队伍都是自己的兄弟。

说到这里,陈山的脸色突然一变,小声对王鼎山说,以后有困难了,可以找共产党帮忙。你不要去找国民党,他们是帮地主老财的。更不要去投靠日本人!

王鼎山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也深深地知道被人欺压是感觉,所以他把陈山的话记在了心里。

这时候的陈山虽然没有向王鼎山表明自己的身份,但王鼎山已经能够感觉得出来,眼前的这个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王鼎山和陈山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陈山的影响下,王鼎山也逐渐产生了朴素的“革命心理”。

但就在不久之后,陈山便受到了组织上的调动前往其他县区担任职务,眼看着老友即将离去,王鼎山的心中万般不舍。

但他和陈山都没有料到,一年多以后,他们就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聚”。

二 老友重逢 雪中送炭

1944年3月,陈山奉命调任到了上虞县的新四军部队,这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刚刚遭受过日寇的打击,正处于恢复当中。

然而,就在陈山刚刚到达部队后不久,日军又对他们的驻地展开了偷袭,在几位战友的拼死掩护下,陈山才得以撤退到了安全的地方。

几天之后,经过综合判断,陈山觉得村庄里已经不安全了。

于是,众人不得已之下只能将办公地点迁移到了一座破庙里,这座破庙位于荒郊野地,平时除了一些逃荒的饥民和走投无路的乞丐,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陈山等人把办公地点设置在这里也可以保证十足的安全。

有一天,庙门外来了两个穿着朴素的妇女,她们的肩上挎着一个小篮,看上去十分焦急,对于这两个突然出现的妇女,战士们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

他们先是扫视了一边眼前的两人,然后小心地问道是有什么事吗?

两个妇女告诉战士们,自己是替人给陈山主任送信的,经过反复地确认后,大家这才将两名妇女带进了破庙里。

按照新四军的纪律,陈山先请两个妇女坐了下来,他还要向她们了解一些情况。

陈山让身边的战士给两位大嫂一人倒了一杯水,满脸关切地问是谁让你们来送信的?

但两位大嫂一个劲地摇头,她们告诉陈山,自己也不知道是谁要给你送信,那个人说只要把信交给你,你一看,马上就知道了。

日寇

陈山一听,心里更加好奇了,他向两位妇女把信件要了过来,然后非常认真地拆开细读。

一行熟悉的字迹映入了陈山的眼帘:

“陈山兄,我部近日遭到日寇袭击损失惨重。现驻扎于上虞县一带。我本不想打扰贵部,但奈何部队弹尽粮绝实在难以维持。故而来向兄讨要子弹四十万发,枪支、粮草若干。若兄能相助,我定报大恩!”

陈山一看信件的落款处,果然是王鼎山给自己写的。

他不禁“噗嗤”一笑,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也不知道这个王鼎山怎么了,说话文邹邹的。

随后,陈山命人告诉两个妇女,王鼎山在信中拜托他的事情,他一定照办。

可是,真到了大家开会讨论“支援王鼎山抗战”的时候,众人就都犯了难。

大家犯难的原因也很简单:新四军自己的粮食弹药尚且非常紧张,哪里有多余的部分给王鼎山呢?

但陈山冷静地告诉大家,咱们虽然没有弹药,但鬼子和伪军那里不有的是吗?咱们完全可以想办法从他们手里拿啊!

于是,会议从一片争吵声中逐渐恢复了秩序,大家都开始商量着“怎么筹集这批数额巨大的弹药”。

经过大伙的讨论,众人基本上得出了三个办法:

第一、从新四军部队自己的弹药中拿出一部分来分给王鼎山。

第二、与城里的爱国商人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的手,从日本人和伪军那里走私弹药。

第三、发动辖区内的群众自发地组成队伍去捡弹壳,回来再进行加工。

当然,第一条和第三条办法所能起到的效果还是相当有限的。

大家把主要的希望都放在了第二条办法上,当地的伪军本来就不想和新四军打仗,正巴不得有机会“挣钱”呢。

新四军的订单一送上门就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各个伪军部队陆续向日本人报告“己方被偷袭”的战况。

从日本人的手中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然后新四军部队再派人去伪军据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笔交易就这么愉快地达成了。

等到大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到这批物资的时候,立马就有人问,为啥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去帮助一个土匪头子啊?

陈山摇了摇头,笑着回答,他不是土匪头子,而是跟我们一样被逼到了绝境的穷苦人。只要他们抗日,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他们。

几天以后,王鼎山的营地外就出现了几大箱子的物资,这批物资对于王鼎山的部队来说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新四军的这一次帮助,不仅挽救了王鼎山的部队,也使他完全认清了形势,当王鼎山打开物资箱的时候也看到了一封字体遒劲的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拿着武器的新四军战士)

他让手底下的人拆开一看,果然是陈山的“回信”:

“鼎山贤弟,上次你向我部所求之物资已尽数奉上。除部分物资在运输途中因故损耗,其余物资均能正常使用。如今日寇败亡在即,望贤弟能够看清形势,选择正确的道路。我部一切皆好,切勿挂念。”

本来王鼎山找陈山求援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的,谁知道陈山不仅帮了自己,还给自己提供了很多额外的帮助。

他又一次想起了之前陈山与自己说的话,由此一事,王鼎山对于我党领导的新四军更加信服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王鼎山也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源,给新四军部队提供了包括“转运伤员、搜集情报”在内的不少帮助。

慢慢地,王鼎山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不久以后,王鼎山决定再次联系自己的老朋友陈山,他想要加入新四军的部队!

(子弹)

三 走上正道 投身“革命”

1944年9月,王鼎山的部队遭到了日寇的围攻,他又一次给陈山发去了求救信号,请求新四军立刻派兵救援。

陈山在接到消息以后心急如焚,因为他只是一个文职干部,不是军事主官,调动部队这样的事情,他也必须向组织上请示。

无奈之下,陈山只能冒着风险找到了浙东游击纵队的政委谭启龙,因为上一次“收集子弹”的事情,就是他在协助陈山。

陈山一见到谭启龙便开始跟他说明情况,王鼎山这个人自己还是了解的,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未来完全可以把他争取过来,但现在他的人马危在旦夕,不能见死不救!

谭启龙当然看出了陈山的心思,他叹了一口气对陈山说,陈山同志,你不要着急,容我们先开一个简单的军事会议,人我是一定要救的,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左一谭启龙

谭启龙说了这句话,陈山的心里也就算是有了底气,他坐在会议室的外面焦急地来回走动着,不一会儿里面的同志就来请他讲解形势。

陈山听了以后顿时来了精神,他自信满满地走进会议室向大家介绍了王鼎山部的情况。

根据王鼎山发来的求救消息,他们目前被困在浙江奉化一带,由于当地山林众多,他们以此为隐蔽躲过了日军的几次追击。

短时间内,日军还不能迅速找到他们,可是王鼎山部的粮食已经耗尽了,如果新四军再不出兵救援,他们就将遭受灭顶之灾。

陈山在会议上动情地同大家讲道:同志们,一定要想办法救一救他们啊!现阶段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支抗日武装。更何况,他们也是底层百姓出身,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啊!

最终,大家同意让部队去奉化一带救援王鼎山他们。

而且,为了部队能够更好地行动,谭启龙直接让陈山来指挥这支部队。

一路上,陈山带着同志们一路小跑,沿着崎岖的山路艰难地向目的地行进着,敌人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股“土匪”居然能够找来新四军替他们帮忙。

第二天下午,陈山他们就抵达了预定的地点与敌人展开血战,日本鬼子看着对面的架势,完全被打懵了。

敌人的指挥官只能带着部队且战且退,最后完全撤回了城里。

随后,陈山赶紧带着同志们进山寻找王鼎山的部队,几小时后,大家在一片丛林的深处找到了濒临崩溃的王鼎山。

陈山伸出两只手轻轻地将王鼎山的手握住,然后轻声地对他说要不要考虑加入新四军,但王鼎山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他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还要回去想想。

(新四军指战员们在一起)

为了方便部队的修整,同时也为了给王鼎山本人治疗枪伤,陈山带着他们进入了新四军的驻地,经历了各种险情的王鼎山总算可以不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他每天躺在房间里,思考着陈山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其实,论起个人意志来说,王鼎山也是想加入新四军的。

毕竟,自己当家还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部队也没有明确的作战标准,新四军又是穷人的队伍,自己带着手下的兄弟们加入新四军也算是给了大伙一个交代。

但转念一想,新四军部队里的纪律实在是太多了,在新四军当兵肯定过得不如从前那么“逍遥快活”。

所以,连着几天的时间过去了,王鼎山都没有给陈山一个明确的答复。

直到陈山亲自来探望他的病情,王鼎山才磕磕绊绊地与他聊起了“加入新四军”的事情。

王鼎山告诉陈山,自己手底下的这帮兄弟们平时“野惯了”,恐怕受不了新四军严苛的纪律。

(新四军战士)

但陈山告诉王鼎山,新四军的部队就是要守纪律,如果新四军的部队不守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还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我们的手上还有几个鬼子和汉奸的肉票(人质)呢!要是加入了新四军,这难道不得……”王鼎山的话还没说完,陈山马上就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搞了半天,原来王鼎山是在担心自己手里的两个“肉票”捞不到钱。

于是陈山当即向王鼎山解释道,新四军是一致正义的队伍,不允许存在绑架勒索这样的行为。

王鼎山听了以后旋即产生了一些动摇的心理,但在陈山的劝说之下,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最后,经过双方的反复商量,王鼎山与陈山达成了“加入新四军的三个条件”:

第一、王鼎山的部队加入新四军以后,不会被打乱建制,仍由王鼎山指挥。但是其行为必须符合新四军的各项纪律。

第二、在王鼎山带着部队加入新四军后,新四军和地方党组织要想办法安置好“王鼎山部”的四百多名家属。

第三、王鼎山的部队里必须在加入新四军的部队以前释放所有的“被绑人质”,并设法通知他们的家人。所有人不能乘机虐待人质,否则军法从事。

王鼎山加入新四军以后,成为了“新四军抗日别动队”的队长,而为了协助王鼎山更好地开展工作,陈山也主动向组织上提出申请,担任了这支新部队的“政委”。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山通过各种方式使得战士们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土匪思维”。

渐渐的,这支部队里的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几个月后抗战胜利,王鼎山和陈山所在的部队又被编入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

在新的战场上,他们依旧坚持在奋勇杀敌的第一线,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做出了不小的牺牲和贡献。

因为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王鼎山在“解放战争”结束时还被组织上提拔为了副团长,而陈山也一直跟在王鼎山的周围,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和感染着这位曾经的好兄弟加好同志。

陈山和王鼎山的故事只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数“革命友谊”的缩影,它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两位主人公一样的革命英雄。

虽然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加入革命队伍的原因也不完全一致。

但在加入革命的队伍后,他们都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雄心,都有着一腔甘愿牺牲的热血。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的人去铭记他们的故事。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当今天的人们站在革命纪念碑下,我们很难想象当初的先辈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换来了如今的“盛世”。

唯有铭记和传承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与报答。

芳草萋萋,微风习习。当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或许那正是人们对英雄们最好的礼赞。

参考文献:

《谭启龙同志在浙江》徐华美

《最忆是江南——记谭启龙同志在浙江工作的五年》李立军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统战政策研究》龙原平

《浅谈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翁悌敏

《收编“落壳”记》丁柯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