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知了

编辑|t

1938年5月21日,德国政府正式宣布,召回全部在华的德国军事顾问。

然而这一军令遭到了德军顾问团的抵制,大家不愿意离开饱受战火和欺凌的中国,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力助华抗日。

德国政府只好再发布一条命令,不回国的德军顾问将以叛国罪论处。无奈之下,德军顾问团这才于同年7月8日洒泪离开中国。

有人好奇,德政府为何召回在华的军事顾问?中德两国关系是如何破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械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德“蜜月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强势撕毁《凡尔赛合约》,公开进行军备整顿,扩充军事实力,对锡、钨等战略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

当时的中国尽管一穷二白,工业、军事实力贫弱,但战略原料十分丰富, 1933年我国生产的钨占全球的一半,锑的产量占全球的60%,且矿石质量高,没有什么杂质。

而锑、钨等稀有金属是生产优质钢材不可缺少的合金材料,德国想要扩大军事装备,只能选择和中国合作。

对国民政府来说,当时中国已名义上迎来统一,急需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工业体系,提高军事力量,加强国防。

如此一来,中德双方在各取所需之下达成合作协议,中方提供德国所需的战略矿石资源,而德国方面则帮助中国建立一支实力强劲、器械优良的国防军。

就这与,中德双方达成了军事技术合作协议,德国政府先后派出了135位德军顾问来华指导,帮国民党军训练军队、壮大战斗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止“七七事变”爆发前,德军顾问团助力国民政府完成了24个整理师、35个调整师的整顿,且还助力粤军10个师、川康军26个师9个独立旅、10个东北军的整编工作。

这一期间,中国从德国进口了大量军火装备,整个1930年代,中国对德的军火进口占进口总额的60%。

如1934年中德军火贸易额多达1500万银元,1936年德军运交2300万马克的军火武器,次年再次运交8200万马克的军火。其中包括高射炮、步枪、迫击炮、机枪、要塞炮、鱼雷、快艇以及各式弹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一直到1937年7月,中德两国迎来了黄金“蜜月期”,期间两国的军火、经济贸易达到顶峰,两国的关系也十分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走中日两国的“中立”德国

1937年6月1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率代表团访问德国,此时正值日军全面侵华前夕,但日军在华北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孔祥熙此次前来就是劝说德国取消对日合作。

对此,希特勒表示德国愿意出面调解中日矛盾和争端,可谁知不久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德国外交部虽劝阻日军不要扩大冲突,可并没有任何效果。

在日军全面侵华前期,德国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一方面加强和日本进行合作,一方面又加紧对华出口武器。

其实,德国之所以“中立”是有目的的,希特勒不希望日本称霸东亚,能够被中国牵制最好。但他更希望中日两国联合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由德军顾问团培养出来的中国军人,特别是德式装备的87师、88师、36师在淞沪抗战中让日军吃尽了苦头,被日军称之为“德国式”的战役。

淞沪抗战中,日军若不是依靠航空兵和第三舰队炮火的支援,仅陆军的火力上远逊色于德械师。

1937年10月,随着中日战争的持久化,日军发现自己已深陷战争泥潭,向南向北进攻都会陷入两线作战,请求德国出面调停,用外交手段让中国服软。

就此,德国派出驻华大使陶德曼就中日战争进行停战和谈,但中国国内强烈要求一致抗日,蒋介石最终硬气一回,拒绝和谈继续对日作战。

接下来,德国为了让中国低头,不断向中国施压,警告蒋介石要认清时局,威胁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不过蒋介石始终没有答应。

不过这一期间,希特勒本着实利主义外交政策,继续向中国出售武器,抗战前期,中国对日作战军火80%源于德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特勒

有数据显示,从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德国向国民政府提供了12架飞机、800门迫击炮、36门105mm榴弹炮、1万挺机枪、2万支驳壳枪、300挺13.2mm高射机枪等等。

如1938年初,国民政府派专人前往香港与德方达成武器采购协议,其中步枪30万支、机枪2万挺、37mm战防炮500门、迫击炮500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中德关系破裂真相

然而,自从“陶德曼调停”失败后,德国在战略外交上的“中立”天平开始失衡,并逐步朝向日本方向偏离。

毕竟调停失败,必然代表着中日战争将长期持续,而当时我国大部分国土沦陷,使得德国认为中国已无胜利希望,中国的远东战略地位无足轻重,同日本交好反而更有利于德国的全球战略。

当时,西班牙钨矿石产量大增,再加上内战结束,急需发展经济,大量出口钨矿石。而德国趁机采购了大量钨矿,对中国的稀有金属贸易大大减少,中德的“友谊”出现了实质性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与此同时,中苏两国于1937年8月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这之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这让希特勒大怒。

原本,德国同中国交好的主因就是利用中国牵制苏联,而中苏友好合作,让希特勒意识到中国已失去了价值,加强和日本合作才是正道,因而不久后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反共”协议。

1938年初,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希特勒决定加快战争步伐,吞并奥地利、捷克,但此行动必然会遭到英法等国的反对。

为了牵制英法的军事力量,德国必须加紧和意、日加强关系,对英法造成压力。而当时,日本对德国向中国进口军火、派出德军顾问等十分不满,多次强烈反对,在新的战略目标和军事需求制定后,希特勒选择放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迎合日本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2月17日,德国政府宣布承认“伪满洲国”政权,紧接着解除了沙赫特等“亲华派”政府官员的职务,并将主张“联日反华”的里宾特洛甫任命为外交部长,就此德国政府成了清一色的“反华派”势力。

同年5月,德国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召回在华的德军顾问团,并召回了驻华大使陶德曼,还宣布停止向中国进口军火,中德合作就此结束,两国关系破裂。

1939年9月1日,德意日法西斯联盟成立,且撕毁了联合国条约,发动了第二世界大战,全球燃气了硝烟的战火,无数人死伤。

1941年7月1日,德国单方面宣布承认汪伪政权,意图让中国内耗阻挠中国抗日事业。但这一做法,引来了蒋介石的大怒,同一天宣布与德国断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加入反法西斯的阵营,于当月9日对德宣战,两国成为敌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