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江南那片海——宁沪杭馆藏海派书画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南京市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杭州博物馆三馆馆藏的100余件海派书画作品,以“风起江南”“名标海上”“誉满神州”三部分,展现江南地区自然风貌和人文底蕴,彰显长三角区域文化的传承延续与融合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派即“海上画派”,起源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当时,浙江、江苏的书画家纷纷前往经济迅速发展的上海谋生,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为迎合商品社会的需要,作品风格各异,呈现一片繁荣之势。“海上画派”人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题材贴近大众。展览涵括了赵之谦、张熊、任熊、朱偁、任薰、任颐(任伯年)、任预、蒲华、吴昌硕、虚谷等众多海派书画家的作品。

“虚谷的这幅仿古渔乐图轴绘画风格非常明显。”策展人井然告诉记者,因虚谷早年就开始学习制印以及雕刻,从这幅画的笔触中,可以看到树枝的画法用的是雕刻中的冲刀,乍一看可能会觉得它比较杂乱,细看其实有疏密之分,小金鱼则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出现在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明的时代感、大胆吸收西画艺术语言是海派画家艺术风格的共同点,也是形成该画派的基础。同时,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与精神风貌,他们的形式语言各不相同,创造了文人画的新境界。

到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化艺术在很多绘画领域开山立派、成就卓然,各路精英相聚汇集,大师辈出。题材依旧多样化,人物、花鸟、山水全面发展,特别是复古山水画异军突起,成为此时期海派绘画的一大特色。其中,黄宾虹的山水画不仅在技法上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墨法及笔法,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学习和探索,赋予作品更广阔的空间感和精神内涵。

“黄宾虹作为海派后期的代表画家,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黑、密、厚、重的画风。”井然说,展览中的这两幅山水图轴都描绘了安徽的山水,特别之处在于两幅都是在黄宾虹晚年眼疾之后画成,可以感受到他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设置了三个打卡的空间,有仿古山水画、扇面等装置。主色调选择的是中国传统色“西子”,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