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孔学堂举办的“古典诗文”专题第八讲在孔学堂明伦大讲堂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一个人的桃花源——陶渊明的思想倾向与诗歌旨趣》,主讲人同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刘强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唐定坤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强教授是“世说学”知名专家,也是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次讲座是他针对陶渊明研究的多年心血。其中涉及陶渊明研究史上具有争论性的相关命题,包括陶渊明何以成为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陶诗接受中的儒道博弈,以及陶渊明是儒家,还是道家,陶渊明诗歌旨趣与其思想的深层关系等。刘强教授通过知人论世,层层深入,解开了这些困扰读者问题的疑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教授的讲座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他首先从“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带领听众走进陶渊明的甀界,向广大市民朋友普及一些关于陶渊明的基础知识,如陶潜之“潜”字的由来;陶渊明对晋宋政权的选择,等等。在第二、第三部分是讲座的主体,涉及“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和“陶诗的风格及旨趣”。刘老师从一般常识中的陶渊明受玄学影响而归之于道家的追问开始,延及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儒道之争,通过历代关于其人的儒家道家争论,特别是近代朱自清、朱光潜、陈寅恪、李长之等人的观点,结合大量陶诗赋文,按其“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诸多自我认定,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大要出于《论语》”。根据这一点,刘教授按其研究“世说学”的整体学术论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前人的新说法:即若以陶渊明的人格与气节而论,也不妨将其思想归纳为“新名教说”。为进一步印证其思想倾向,刘老师还以诗歌诵读的形式,带领广大市民朋友走近陶渊明《饮酒》组诗、《归园田居》组诗、《责子》、《形影神诗》等经典作品,向听众展示了陶诗的多种风格旨趣和艺术魅力;并在此基础上,透过诗歌了解陶渊明其人。

刘老师在第四部分从“古今中西之变”切入,向听众讲述了“陶诗的显晦与接受分歧”。他先从历代评论家的论点入手,分析欧阳修、苏轼、钱钟书、陈寅恪等前人大家笔下的陶诗评说,以古今观照的视野,昭示我们后代陶诗读者,应坚定陶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对于当前海外的陶诗研究,特别是宇文所安、田晓菲的观点,刘老师予以了详细的分析和评点,并进一步指出海外汉学家的固有偏见及其深层原因。为强化其论证,刘老师跳出个案研究的眼光,就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指出“陶诗显晦与杜诗极为相似”。在结语部分,刘老师重申“诗格源自人格”,认为对陶诗的理解不应与陶渊明其人割裂开;要之陶渊明沐浴魏晋玄学,思想中儒道杂糅,然其精神归趋则在儒家,他一生力行孔子的“隐居以求其志”,致力于成为一个有“固穷之节”的隐士君子。若放到思想史上考察,则见陶渊明上承先秦孔颜之道,下开唐宋儒学复兴与理学高潮,有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同时也正因有深刻的儒学支撑,陶渊明才能跃出晋宋这一时代的思想局限,成就一种高古飘逸、洒落自由的圣贤气象和完美人格,后人谓其“儒隐”“诗圣”,良有以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互动提问环节,参与讲座的听众向刘老师提出了“佛家对陶渊明的影响”,以及“佛家影响陶诗内容的占比”等问题,刘老师一一予以了详细的解答。讲座最后,主持人唐定坤对刘教授的精彩分享作了简要总结,并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刘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以“知人论世”、春风化雨的方式将“陶渊明其人其诗”娓娓道来,带领听众走进陶渊明接受史,对我们今天重新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以及个体自我桃花源的人文建构皆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唐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