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追求和谐相处的人,你有意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善良人。然而,人们却利用你的纯朴来欺骗你,排挤你。当你展现出才华和品德时,人们会因嫉妒而针对你。即使你选择宽容和退让,他们仍旧会侵犯你的权益。为了自保,你不得不保持警惕,随时准备防御。要想不与他人发生冲突,就必须放弃世俗的欲望,同时保持自身的实力,以应对可能的斗争。要想与他人和平共处,你不仅要与他们交往,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忍让。

她将这种品质称为“灵性良心”的人,她坚信这是人类本性中的一部分。“灵性”是我们识别善恶、美丑等道德准则的直觉,“良心”则是我们遵循这些准则并付诸实践的道德动力。

在她九十六岁的高龄,她对哲学有了更深的感悟,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也想到了死亡,进而思考了“灵魂”的概念。她认为,只有通过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美,我们才能用“灵”来引导“魂”,使之成为真正的灵魂。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理解这些深奥的哲学观点,更不用说去实践。因此,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有了好与坏、会做人与否、能否做自己的区分。

正如周国平所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说他不是他自己一点也没错,因为从头脑到心灵,已经找不到真正属于他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

有两种人,他们过于自私,认为自己才智出众,我们可以将他们细分为两类。

首先,像杨绛先生所说,有一种人没有按照“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他们的自私虽然也有受到他人影响的一面,但主要的始作俑者还是自己。这些人自视清高,认为自己理解的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从而总是否定他人,肯定自己。

你身边可能就存在这样的人,和他们相处久了,你会觉得不愉快,甚至痛苦。无论你们讨论什么话题,即使是轻松的闲聊,他们都会先否定你的每一句话,然后强烈宣扬自己的观点,甚至希望你为他们鼓掌。

相对于年轻人,年纪大的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在自私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经验主义,从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如果一个婆婆是这样的性格,那么她和儿媳相处时,肯定不会愉快。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婆婆就是这种人。曾经,婆婆毁了她的婚姻,后来,她又求复婚。即便是在求复婚的时候,婆婆依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通过否定朋友的方式要求她复婚。结果,朋友反过来讽刺她:“我看还是算了吧!我没有你儿子干净,哪能配得上他啊!你当初就认为我不干净,认为我没有你儿子高贵,继而拆散了我们的婚姻。现在还玩这一套,说我这样的人跟你儿子复婚是福气,你不觉得自己的话前后矛盾吗?既然看不起我,为什么还想让我复婚?”

这种婆婆连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没有,一切都是按照她自己的标准。表面上看她在做自己,实际上她根本不懂做自己。因为她根本不懂在现实世界中如何与人相处,她没能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好环境,只能说她自己,迷失了自我。

曾经,秀秀陷入了过度遵从他人约束的泥潭,她的人生犹如沉浸在婆婆的庞大身影之中。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她渴望与婆婆和平共处,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然而,每当她稍微表现出一点独立和大气,婆婆便对她冷嘲热讽;每当她大度退让,婆婆却得寸进尺;她试图以各种方式迎合婆婆,却始终未获得认可。”

如果她一直执迷不悟,她将注定成为婆婆的翻版,一个只会刻意迎合他人的机器人。待她步入中年,成为长辈,她或许会模仿婆婆的行为,变得和她一样。如此一来,对于原本善良的她来说,简直是场灾难。

那么,如何避免别人的错误影响?如何塑造自己的价值观?针对这类问题,杨绛先生给出的建议是:“只有坚信灵魂不灭,我们才能对人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信仰,才能赋予人生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轻松。”

所谓信仰,无论我们信奉的是具体形象还是其他,核心是坚信一种“信念”。并非仅仅相信某个被定义的神明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背后的信念。只有这个信念永不消逝,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现实生活,才能主动去做自己。

信念是一种无形的财富,需要我们自行领悟。为了适应环境,我们应该让信念向“真善美”靠拢,例如坚信一切都会好转,坚信世上好人居多,坚信以宽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等等。只有让这些信念深入人心,才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找到自我,活出真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