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诗仙”李白,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狂傲”。确实,李白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他狂傲自负的一面,初出茅庐面对当时的名士李邕他便敢放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被皇帝召见做了供奉翰林后,他更是敢让“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他自己也曾用“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样的狂言定义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我们后世之人对于李白的这一印象,都是从他的诗词和史料中揣测的,难免有失公允。即便是唐代人,除了真的和李白有很深交往之人,其他人对于李白的认识也是带着“谪仙人”这层滤镜的。所以想要了解到真实的李白,还需要从和他有过深入接触的人着手。而杜甫便是这么一个人。

公元743年,42岁的李白做了一年多的供奉翰林,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的他便开始了浪迹天涯。次年,他在东都洛阳遇到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两人很是投缘,于是便一同游历了一段时间。杜甫更是曾在诗中写道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以说关系十分亲厚。那么杜甫对李白好到什么程度?

公元761年,此时距离李杜一同游历已然过去了十余年。在此期间杜甫虽然再没和李白见过面,但也能时常听闻李白的消息。不过最近却好久未曾听到李白的消息,这也不由引起了他对于李白的怀念,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下面这首诗来怀念李白,句句大白话却也令人动容。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起首比较突兀,没有什么铺垫便直接是“不见李生久”,但这样恰恰表明了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深,渴望再见到李白之切,诗人内心积聚了15年的思念之情奔涌而出。紧接着一句则是对于李白的理解和同情,世人皆以为李白“狂傲”,但他的狂傲只是他佯装出来的而已,只是为了逃避令人不满的现实而已。李白其实就像唐伯虎写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而杜甫便是那个能够看穿他的人。这起首简单10字远非一般朋友写得出来!

三、四两句用一个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李白的无限哀怜。“世人皆欲杀”,说的应该是当时李白受到永王李璘案的牵连,别有用心者叫嚣着要处死李白。但是以诗人对于李白的了解,这些强加于他身上的罪名,其实都是构陷,对于李白遭受这样的冤情他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哀怜。当然诗人怜的不仅是李白蒙冤,也怜他卓越的才华难以得以施展。

五、六两句其实是对李白一生的总结。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便曾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而李白的一生就是千余首经典的诗篇,但是却颠沛流离,飘零一生,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只有杯中酒陪伴着他,慰藉着他的忧愁。这两句其实也是在写李白的不幸际遇。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李白的殷切呼唤。古人都讲究落叶归根,现在的李白也一把年纪了,杜甫也希望他能够早点回到蜀中家乡。而且此时的杜甫也是在蜀中落脚,倘若李白回来,他们便又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秉烛夜谈,携手日游。字句间表达出了对于李白的深深担忧和无限情意。

不得不说,杜甫对于李白的了解是很深刻的,他并没有像世人一样,只看到李白狂傲的外表,他也看到了李白渴望一展抱负,黯然忧愁的内心。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李白一样,身边的人大多看到的是你外表的坚强,却很少有人能够透过坚强的外表看到脆弱的内心。但李白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杜甫这样能够看穿他伪装的知己。也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能遇到这样看穿你伪装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