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江日报传媒集团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签署AI大模型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长江日报智媒实验室,联合共创与推广AI大模型技术在传媒、社会治理、医疗等垂直场景中的应用。
观媒·传媒大观察注意到,相比于报业之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层面的探索,成立实验室较为少见。而广电机构则热衷于这种方式,短时期内曾有多家类似机构密集成立。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其实报业与广电的界限早已模糊,但在布局人工智能专业机构方面,广电媒体比报业显然更为急切。
今年2月中旬,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爆火出圈,随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广电媒体争相入局AIGC产业,抢占行业发展风口。
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牵头,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同步成立。
观媒·传媒大观察梳理发现,地方广电媒体中,2月23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挂牌;2月25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成立;3月8日,中山广播电视台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实验室揭牌;3月16日,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揭牌;3月19日,重庆卫视AIGC应用工作室成立。
短短一个月里,6家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室相继挂牌,可见广电媒体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视听领域应用的急切。
地方广电媒体之所以急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视频生产能力,入侵了广电媒体传统“领地”。与写稿机器人对报业的影响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广电媒体的冲击感显然更为强烈。
以当下的风口微短剧为例,今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该作品的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流程均由AI完成,完全颠覆了传统影视作品的生产模式。
此外,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时,报业似乎更信奉“拿来主义”,有现成的开源技术就会直接二次开发使用。
当下媒体官宣成立的研发实验室、工作室,大多是与技术公司、高校合作共建。对拥有大量内容数据的媒体来说,推进技术创新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对合作伙伴而言,媒体正好可以成为研究成果落地的试验田。
此外,广电属于重资产单位,行业整体趋势显示经营压力更大。通过成立实验室的方式,更容易从上级部门获得经济补贴。
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早年兴起的的机器写作、算法推荐、虚拟现实技术,再到如今的数字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对广大媒体来说,当下媒体之间的比拼,一定程度上也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早有传媒行业人士预言,未来的媒体不仅仅是媒体,也会是技术公司。
技术早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变量,无论是成立实验室还是工作室,首要目的还是以先进技术服务内容生产。
重视技术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要想抓住技术的风口,媒体不仅不能满足于挂牌子,还应该改变以往的技术外包路线,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在内容生产中大胆尝试技术创新应用,同时走出去与专业实验室、技术公司、高校寻求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
撰文/程达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