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浏览行业最新资讯,看看你错过了哪些近期要闻?

一、我国“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12项量化指标已完成8项

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以“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职业健康工作的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了“十四五”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的工作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职业病防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疾控局共同对国家“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估。王建冬介绍,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进度过半”,目前,“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12项目标量化指标之中的8项指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2项指标任务完成进度良好,还有2项指标任务,即劳动者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尘肺病患者集中乡镇康复服务覆盖率任务的进度有待提升。

评估结果表明,“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源头预防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职业病病种及危害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职业病危害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冶金、建材等行业,集中趋势比较明显。因此,我国着力关注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和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矿山、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纳入专项治理的企业有18.5万家,已经完成专项治理工作的有7.5万家。

同时,我国在开展职业病病种及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重点职业病监测县区以及监测病种三个全覆盖。强化监测与监督执法、危害治理和健康企业建设联动,累计监督检查用人单位92万余家、建设健康企业1.9万家、选树“职业健康达人”6.9万名。

二是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疗康复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有职业病诊断机构620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5670家、尘肺病康复站829家,基本形成了“地市诊断、县区体检、乡镇康复”的职业病诊疗康复体系。“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这些机构共为5300万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检查,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诊断服务约9万人次,为20万名尘肺病患者提供就近、免费康复服务超120万人次。

三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目前,全国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59家,现有职业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7.4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8个省份设立了工程防护技术支撑机构,建设了“国家矿山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以及尘肺病防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粉尘危害工程防护重点实验室还分两批遴选了64项防尘防毒先进适宜技术,推动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健全完善了与省级工程防护机构的协作联动机制。

王建冬介绍,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根据中期评估结果与监测结果,全面掌握职业病发病风险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职业病危害治理工作,更好地保护好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新闻来源:中国卫生杂志、健康中国

争上游有话要说:

近些年我国职业病防治成效显著,但对于职业健康的监管依旧不能放松警惕,部门监管责任、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劳动者个人责任一个也不能少。有关部门还需要继续加强源头治理,强化执法力度,为了解决目前职业卫生健康监管的问题,争上游科技提出了职业卫生分类分级方案,监管部门可通过职业卫生在线监测系统和职业卫生自查自报系统收集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帮助执法人员对用人单位未申报、未监管、未复查、未注册、未检测、未体检、未培训、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异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标等情况进行实地跟踪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全面落实职业卫生监管责任。同时根据职业卫生分类分级评估结果报告,监管部门可以建立分类监督执法档案,对企业进行量化评分,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实施差异化监督执法,将有限的执法力量用在“刀刃”上,也能推动企业持续排风险、补短板、强弱项。

二、《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已正式公布

为指导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做到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执法信息化,经中国卫生监督协会批准立项,由河南省卫生健康技术监督中心负责牵头,联合省内外25家卫生监督机构,制定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团体标准》”)T/WSJD 49—2024团体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体标准》中关于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体标准》中关于卫生监督执法装备参考标准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闻来源:河南卫生监督

争上游有话要说:

《团体标准》的发布对推动卫生监督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对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清晰化的指导,对执法取证工具及办公设备配备要求、现场检测配备等提供了量化指标。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现场监测对监督执法工作的支撑力度,争上游“智慧卫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以往碎片化的卫生监督监控场景集成融合至统一平台上,大幅提升卫生监管覆盖广度和深度,同时将在线监测作为卫生监管的有力补充,实现对被监管单位进行远程实时在线监管,及时掌握现场动态,为案件处理提供证据支持,大幅了提高卫生监管效能。同时,为了帮助执法人员实现真正的移动办公和移动执法,争上游科技研发了“移动现场执法包”这一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产品,执法包集成移动端智能设备的数据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存储,监管平台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等功能,帮助管理部门实现对执法行为的追踪和分析,为制定科学的执法政策提供参考,大幅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