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这是世人所公认的。

一旦要细究什么是“礼”,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认知。但对礼的“礼”的研究最深入,阐述最系统的,则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先贤荀子了。

对于“礼”是如何产生的,在荀子的《礼论篇》有一段详细的表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于荀子来说,欲望乃人与生俱来且难以长久的满足,因此常言道“欲壑难填”。如何面对欲望,这是个人修行和社会发展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儒释道都有针对“欲望”的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家倾向于顺应自然,重在疏导,不过欲便不辱不殆。正如《文子》云:“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佛家则倾向于认知欲望,并节制欲望。“无欲则刚”便是佛家对欲望的典型态度,但在节制之前须对欲望有足够的认知,认识到欲望带来的祸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才能更好依佛戒。因为佛教认为“戒为无上菩提本”。

而儒家则倾向于以“礼”来施行人文教化。

毕竟,人性始于欲的追求,终于欲的满足,而追求欲满足之间的操作空间便是礼义产生的枢要所在。

人的欲望乃天性,难以消除更难以满足,若不给欲望设置合理的限制,那么终将导致纷争混乱,而成为天下苍生的危机。因此,古代圣王制订礼仪作为区分人群、分配资源的原则,使得人们在在满足欲望的需求和获取有限的资源间能够保持在平衡的状态,而避免社会矛盾与纷争。这,便是“礼”产生的根源,简而言之便是“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在礼制的框架下,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荀子而言,礼制的制订是位节制人天性的欲望,目的在于防止某些人欲望过度膨胀而引发战争导致生灵涂炭,而并非提倡“去欲”、“寡欲”,自然也就与后世宋儒的“灭人欲”有着根本的不同。

荀子认为,若主张只有消除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的治理,不过是因为没有找到引导欲望的方法罢了。因此荀子主张的义礼节制欲,并未“灭性”而是“养性”。

在《富国篇》中,荀子列举了没有礼义的后果:

“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礼”的功能:

“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势,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男女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荀子所提倡的“礼义”本质上是为了给“性之欲”一个合理的秩序,是“养性”,而不是“灭性”,儒家提倡的“礼义”不单单“养性”,更是顺乎人情。

其实,人的欲望更是说明人心的无限面对有限的世界,更说明中华文化核心生命情感的本质有限的世界有限的生命怎样安顿好这样的无限心。

安心立命是中华文化给有限世界有限生命重要命题和答案。这是所有文化无法超越或者理解的纬度。礼只是中华文化面对安顿无限心的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