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之败,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晚清的失败源于清廷机制腐化,以及慈禧手下一大帮不干正事的庸臣。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并没有让慈禧看清那些庸臣的真面目,反而让他们继续玩弄权柄,勾心斗角。这种状况最终导致甲午海战的惨败和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蒙受百年耻辱。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甲午海战的失败,会发现有四个人难逃干系。这四个人被称为晚清四大罪臣,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和错误决策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并从中吸取教训。
第一个晚清四大罪臣是翁同龢。他是光绪的老师,清流派帝党的头子,在朝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如果此人身上满是正能量,那么他确实可以成为大清的幸事。可惜的是,他满身都是负能量,给大清带来了灾难。
翁同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在日本舰队入侵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和李鸿章联手一致对外,反而希望通过借外力削弱李鸿章的势力。此外,在翁同龢掌管的军机处,不仅未及时补充北洋水师的军备,反而克扣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装备老化和弹药过期。结果,这支使用了400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万七千余水军葬身海底。
从这些方面来看,翁同龢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一大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晚清四大罪臣是张謇。在甲午战争前期,他曾给翁同龢出过主意,建议借助日本人之手消灭李鸿章的军事力量。他提议让李鸿章调往前线,由湘系大臣接任直隶总督一职。这样一来,甲午战争就不再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战争,而变成了一场国内战争。同时,他还诋毁北洋水师将领是“残丁败叶”,并称李鸿章为“贪生怕死”。
北洋水师在前线奋战,但在后方却遭到朝廷的惩处。就在日本舰队进入渤海时,张謇等人坚持死守渤海湾,不允许北洋水师出海迎战,最终导致日本舰队轻易地打到了中国海岸线。正是因为张謇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行为,才加速了失败的发生。因此,他也被视为甲午战争失败的第二大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