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组织有力绘就同心圆

为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学校制定《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统一安排部署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定期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五育”教育,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形成党委领导、统战部牵头、各部门落实、全校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想引领凝聚向心力

学校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宿舍、进头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融入党课团课教育,全面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阵地、主渠道。2023年12月,学校在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试讲通知后第一时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必修课课程,在2024年春季学期面向大二年级7000多名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2024年2月27日,国家民委在北京举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座谈会,学校作为全国高职院校以及云南高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会议。

学校依托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研讨会、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支持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学校利用“三会一课”和每周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同时,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万名党员进党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文化育人促开团结花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探索创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强化教育引导、氛围熏陶、实践养成,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学校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各族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族学生语言相通、人心相融,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常态化举办“百花香”校园文化工程、“追光青年”行动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打造“白兰花”话剧大赛、“蓝莲花”歌手大赛、“兰花”艺术设计大赛、“喇叭花”主持人大赛、“蓝花楹”舞蹈大赛、“白玉兰”微电影大赛、“石榴花”征文大赛等活动品牌,举办“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石榴红”毕业晚会、“颂党恩咏经典传家声”经典诵读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强化“五个认同”,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和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开展“满天星”学生社团提升行动,建好管好民族文化共享社、民族器乐社、茶文化社、书画协会、国风社、陶艺社等,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校紧密结合高职文化、交通文化,成立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室,依托美育教育,构建以社团特色为彰显、以社团优势为凸显的学生社团文化格局,打造“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团游园周”“社团星级评定晚会”“青春社团志愿行”为引领的社团文化品牌,在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中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内化为价值共识,让各族学生在与社会广泛交流、拓宽视野中切身体会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服务社会织密连心网

学校主动融入省委“3815”发展战略和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支边支教和富民兴村行动中生动践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支边支教,援建怒江职业技术学院,助力怒江实现高校“零”的突破,用支边支教之光照耀民族团结之花。助力富民兴村,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协助做好弘扬当地非遗文化——壮锦编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助力打造民族团结和谐美丽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联动机制,不断加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