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北京第五研究院工作的贺麓成,收到中央民政部的一封信,信中说明,国家要给毛泽覃同志颁发烈士证书,贺麓成作为直系亲属,要回到父亲的家乡替父亲领取烈士证书。

此消息一出,立刻在贺麓成的领导、同事里炸开了锅,共事多年,竟不知道贺麓成是烈士毛泽覃的儿子,毛主席的亲侄子?

作为毛主席的侄子,贺子珍的外甥,贺麓成从未对人提起自己同他们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同在北京,他也没有来打扰过毛主席,就连妹妹李敏结婚,他也未能出席,就连单位调查亲属情况,他也只是在父母那一栏中匆匆写下亡故,其余什么都不愿多说。

贺麓成也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父母双亡不假,毛主席的亲侄子不假。

这些年隐瞒是故意的也不假,说起来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贺麓成遵守了一辈子。

姨妈的要求

1950年初的上海火车站,这是贺麓成第一次看见姨妈,只见姨妈因为天气寒冷,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但是在看见贺麓成的时候依然热情的和他打着招呼。

贺子珍前段时间听说了妹妹贺怡和外甥贺麓成在上海出车祸的消息,担心母亲去世后,贺麓成无人照料,便想接他到自己身边照顾。

而懂事的贺麓成,为了让姨妈不担心,刻意隐瞒了自己也在车祸中受伤的事情,但还是被细心的贺子珍发现了他一瘸一拐的腿,第二天执意带着他到医院检查。

“中腿骨断裂,并且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影响恐怕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这是医生在给贺麓成检查后给出的建议。

贺子珍听完医生的话非常吃惊,她无法想象,从江西到上海这一路,贺麓成是怎么样一路忍过来的。

手术后,贺子珍看着贺麓成打着石膏的腿,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姨妈希望以后你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要自己扛,姨妈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知道,贺麓成刚刚回到妈妈身边不到一个月,此时的他一定还沉浸在悲伤中,心里是又心疼又着急。

从此,贺子珍整日都往医院跑,贺麓成腿伤痊愈后,她也将他接到了自己的住处,妥善安排,视如己出。这样的陪伴和照顾也让贺麓成渐渐地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

现如今腿伤已经痊愈,贺子珍在同贺麓成谈话中得知,他学习尚未完成,于是便想安排他进上海中学读书。

开学前夜,贺子珍叫来贺麓成,对他提出了两点要求。

第一,父辈取得荣誉是父辈努力的结果,和你无关,所以你要和别人一样,不要搞特殊,也不要透露自己的身份。

第二,要努力学习,以后祖国的建设才能有用武之地,

贺麓成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

开学后,贺麓成一直铭记着姨妈的话,低调做人,努力学习,争取不给长辈们丢人,然而上海中学的课程要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难。

在江西老家,贺麓成读高二,且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上海同样都是高二,课程和老家的完全不一样,原来名列前茅的他成绩变成了班里的垫底。

原本在贺麓成的班上还有很多烈士的儿女或者是干部子弟,但他们都和贺麓成一样,上学后由于跟不上进度,成绩单“惨不忍睹”。

这样一再受挫开始“劝退”他们中的很多人,这些人或是参军,或是工作,贺麓成也不例外。

“国家现在需要的是科技人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报效祖国。”舅舅贺敏学的一番话,及时敲醒了已经开始打“退堂鼓”的贺麓成。

此后他学习上更加刻苦钻研,努力赶超学校的教学进度,成绩更是突飞猛进地进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并且在1956年考上了去苏联学习的留学毕业生,这在当时几乎和现在的省状元没有什么区别。

贺子珍看着这么争气的外甥,心里是说不出的欣慰。

而贺麓成也因为姨妈的要求,从此便闭口不谈自己的身世,背景,每次填写父母情况时,他都会刻意地忽视掉父母的姓名,只是匆匆写下一笔——亡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其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年轻人的父母,曾经为我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父母爱情

1929年1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陷入第三次围剿,国民党湘赣两省集结了大批军队包围大余县,毛主席位置暴露,安全陷入危机。

时任31团1营的党代表毛泽覃,也就是毛主席的胞弟,接到陈毅下达的保障毛主席安全撤离的任务,首次的突围时间定在1月14日的凌晨。

突围到来的这一天大雪纷飞,井冈山上冰封雪冻,毛主席、朱德带领新四军展开突围,敌人也发了疯似的进行围追堵截,作为先锋部队领导的毛泽覃冲锋在前,奋勇拼杀。

但却在战斗中腿部中枪,行动不便,但好在部队成功突围,部队也安然无恙抵达赣西南冬菇革命根据地。

2月,队伍在得到休养生息后,毛主席决定将队伍进行再一次转移,但是毛泽覃因为腿部受伤被留下,并将他安排在红军烈属王大娘家养伤。

为了能够让毛泽覃得到更好地照顾,贺子珍还特别将自己的胞妹贺怡留下,二人假扮夫妻在王大娘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年轻有为的将军,美丽大方的少女,这两个词哪怕只是简单排列在一起都可以构建出一个美好的故事,更何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有着累累战功的少年将军,即便只是存在,也可以撩拨少女心中的琴弦。

终于在一天傍晚,毛泽覃在同贺怡外出散步时,鼓起勇气在晚霞的见证下深情告白,贺怡害羞点头,两个年轻人之后经过党内批准,正式结为夫妻,假戏真做。

可惜的是,战乱年代,从不缺少只有开头的爱情故事。

1934年12月,突然到来的命令让还处于婚后甜蜜生活的两人被迫分离。

毛泽覃要率部南下转战赣闽边界,此时已有身孕的贺怡也被分配到赣州担任某县的县委书记,做群众工作,夫妻二人在会昌白鹅洲码头分别,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1935年2月1日贺麓成出生,贺怡将他取名为毛岸成,日复一日的等待着毛泽覃的归来,只可惜,三个月后交通员王贤选带来的消息,却让这份盼望彻底被碾的粉碎。

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的转移,与敌人奋勇拼杀,最终子弹穿堂而过,牺牲在了抗战前线,年仅29岁。

贺怡眼含热泪看着怀里还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想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革命一日不胜利,这样的悲剧就要一次又一次的上演,但是肩负革命任务的自己,如果将孩子留在身边,那么就相当于将孩子时刻置身于危险之中。

为了以防万一,贺怡将孩子藏在了亲友贺调元的家中,隐去毛岸成的名字,更名为贺麓成,随后便投身于革命之中,这一走就是14年。

好在贺调元夫妇对贺麓成疼爱有家,几乎有求必应,贺麓成在花汀村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爷爷,又到了一封信。”替爷爷取信几乎是小贺麓成要经常帮爷爷完成的任务。

然而令他想不通的是,本来这些信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何爷爷每次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还好,她还活着。她是谁呢?贺麓成经常会对这个写信的人充满着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一位陌生女人的出现,才将这个谜底彻底揭开。

1949年,家中响起敲门声,贺麓成赶忙跑过去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位穿着时髦,英姿飒爽的女人,那人看见自己,开口便热情的叫道:“麓成?都长这么大了?”

女人的热情让感到陌生的贺麓成非常胆怯,下意识的躲到了贺调元的身后。

当让贺麓成没想到的是,爷爷见到这个陌生女人却非常高兴,拉着自己就让叫妈妈。

从小到大,妈妈这个词对于贺麓成来说太陌生了,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张口,只是傻傻的看着面前这个素未谋面的女人。

贺怡看到贺麓成看自己陌生的眼神,心如刀绞,想到这些年自己亏欠他的时光和爱,自觉惭愧,罢了,便想要转身离开,谁知身后突然响起一声:“妈妈”。

母子俩随后抱在一起,贺怡泪如雨下,14年的思念和牵挂,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

只可惜在1949年的11月21日这一天,刚刚找回母亲一个月的贺麓成还是在车祸中失去了她。

但同时贺麓成也是幸运的,虽然失去了双亲,但好在他还有姨妈的疼爱,舅舅的教育,能进入上海的学校进行读书,能有机会证明自己,报效国家。

编号001的导弹专家

本来考上留学生的贺麓成,根据苏联方面大学的留学要求,需要在其指定的学校学习好俄语后,才可以到苏联继续完成学业。

但1956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贺麓成的留学去不成了,我国正好在此时需要一批高精尖人才开展自主研发导弹计划。

同年春天,归国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中国自己研发导弹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与会的毛主席、周总理等一种领导人的同意。

随后以聂荣臻将军为院长的,我国第一个导弹研发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我国的导弹研发也从设想正式落在实践中。

1958年年初,贺麓成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可靠的政治背景来到第五研究院,成为钱学森麾下的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但是因为那时候关于导弹研发的资料均来自苏联,这时曾经为留学备战在北京学俄语的贺麓成便成为了重点选用的人才。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贺麓成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导弹资料,根据资料绘制的图纸就高达数十本。

与此同时,贺麓成还和同事通过大量的研究、反复的测算,提出了自己对于导弹研发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最终被众多专家一致认可并采用。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爆破成功,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不知道的是,关于这次导弹研究,亲侄子是这次的大功臣。

此后,导弹研究一路捷报不断,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我国用短短十年的时间,走了别的国家几十年的路。

导弹研发成功,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础,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像世界宣告,我国曾经受人欺辱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198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进行了职称评定,贺麓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被评定高级职称的人,职称证书上赫然的001号,这是我国第一批科技研究人员的证明,更是光荣的象征。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毛泽覃、贺怡的儿子,毛主席的侄子,贺子珍的外甥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贺麓成个人努力的证明,他一直都践行着对姨妈的承诺,绝不背靠父辈的成绩单,对于自己这样的身世也从未对外吐露半个字。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1976年9月9日0时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976年9月9日的下午4点,广播里播音员声音响起,毛主席逝世的消息让全国人民都陷入了悲痛中。

此时正在北京市第五研究所工作的工程师贺麓成,大脑一片空白,缓缓放下握在手里的资料,径直走向领导的办公室,“报告,我要请假,家中大伯去世了。”

颤抖的声音出卖了他极力想隐藏的情绪。

打报告申请、得到领导批复,火速离开单位前往追悼会,贺麓成的动作几乎一气呵成,这次,他一定要去送送这位自己敬佩了一生的大伯。

毛主席的追悼会上,贺麓成缓缓跪下,一声迟来的“大伯”让他和李敏抱头痛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大伯,却已是天人永隔。

为了纪念大伯和父亲,贺麓成到晚年后也告知子女,将姓氏改回“毛”,毕竟这是荣誉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