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方蔬菜报》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西北行”报道之一

戈壁深处的绿色希望

宁夏红寺堡设施农业成为百姓增收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春意盎然,勤劳的农民正在一座座新建的温室大棚里管理着长势正旺的蔬菜。

走进红寺堡镇河水村刚建成的蔬菜园区,这个园区2023年刚建成,占地50多亩,45个钢架结构式高标准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势良好,棵棵果实累累。

在大河乡龙源村,投资2300万元新建的30多座温室大掤拔地而起,棚内水肥一体机、电气设备、蓄水池等配套设施正加紧安装建设中。

如今,一股“绿色风”正在宁夏大地上刮起,“政府+企业+村集体+园区+农户”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模式已在戈壁深处生根,处处生机勃勃。

戈壁滩里也能建蔬菜大棚?农民是怎么种植的?管理技术达到什么水平?带着种种疑问,《北方蔬菜报》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专班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跨越1256公里,走近戈壁深处的红寺堡区,一探设施蔬菜大棚的发展建设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7日,专班一行人跟随宁夏百沃农业科技公司人员带着全国最先进的蔬菜技术走进当地大棚,面对面向农民传授送技术,手把手指导讲解种植管理问题,记者专心用笔记录、用镜头拍摄农民种棚的点滴,让宁夏农民深深感受了来自“中国蔬菜之乡”传经送宝的赤诚。

红寺堡区,20多万人口,面积2767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最大制约。

那么,红寺堡区乡村振兴的破题点在那里?

据介绍,该区委政府经过多次请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部等专家来当地调研论证,发现红寺堡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2900-3550小时。根据这样的自然条件,专家指出了一条适宜当地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发展设施温室蔬菜大棚。

方向找到了,所走的路子就顺畅起来。近年来,红寺堡设施农业悄然兴起,改变了农民“冬闲猫冬不下地”的耕作习惯,冬天照样能挣钱,温室蔬菜大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示范带动起更多农民成为种棚人,共同致富增收。据了解,目前红寺堡区借鉴“寿光模式”,主要投资建设钢架结构式的第九代日光温室大棚,不仅能全面实施机械化操作工艺流程,而且保温性能好,非常适合西北地区的丘陵地带。

采访中,农民张师傅告诉记者:“以前真没见过菜还可以这么种,冬天照样种,而且价格高呢!每个大棚每年能收获两三茬,最多的能收4茬,一个大棚年均收入12万元,最多的能挣到15万元。”

目前,该区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了全区各乡镇建设4611座温室大棚,设施农业面积达1.6万亩,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初显规模,促农增收动力更加强劲,乡村振兴活力持续迸发。

设施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农资等配套服务支撑。为了服务产业、帮助农民,2023年宁夏百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红寺堡,进行园区托管运营、技术培训服务、示范推广宣传、农副产品代销、农资农机供给等专业化服务,全力推动设施农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目前,该公司为1000多亩温室大棚提供着专业管理指导。

居高远朓,一排排、一座座泛着银光的温室大棚,犹如一支战风斗沙的战队,守护着一方百姓,为农民创造着致富增收的新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丨果志华

校版丨马东亮

审核丨王兰坤

声明
本文系北方蔬菜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