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杯,又称公道杯。它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首先出现在台湾并应用于茶席的重要器具。公道杯,一方面避免了因泡茶出汤的先后造成的浓度不均匀现象,另一方面,也委婉透露出,不论高官贵族,还是布衣百姓,在茶面前一律平等,既无尊卑贵贱,也无厚此薄彼。如杜牧诗中的寓意:“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匀杯是茶席上的新宠,经常与泡茶器构成一个方便的泡茶组合区,也是茶席上的不变部分。匀杯在视觉轴线上是纵向的,而茶席的结构,在视觉上整体是呈横向的,因此选择器型优美、体量高挑的匀杯,既能增加茶席空间的层次感,又可通过釉色的变化,调节茶席色调的丰富性,增强茶席的诗情画意。

匀杯流口地设计好坏,是考量一只匀杯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

玻璃匀杯,同样出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的瀹饮技法的出现,为工夫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代俞蛟在《潮嘉风月》中写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极为讲究的工夫茶的四宝,包括了孟臣壶、若深杯、潮汕炉和玉书煨,并没有公道杯。因为潮州工夫茶、在分茶的过程中,泡茶人直接用孟臣壶把茶汤循环往复、均匀地分到每一个人的茶杯中,即使在出汤将尽时,也会把壶中所余的点滴茶汤,均匀地分斟至每一杯中,这就是所谓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潮汕工夫茶,不使用匀杯过渡,直接分配茶汤,是为了保证茶汤的热度,担心多一道工序,会使茶汤的温度降低,从而影响了茶汤的香气与韵味。俞蛟的论述中,也提到古旧且品相好的茶壶、茶杯等,在清代已经是贵重且不易得了。早期柴窑烧制的古老茶器,色调内敛,不仅能明显地改善茶汤,而且可增茶席的沉静之气,那种厚重的岁月感,会让我们的茶席变得更加古朴有味。

凡事皆有利弊,匀杯的出现,虽然可能会对茶汤的温度和香气带来些许的影响,却很明显地提高了出汤、分茶的便利性。既能使茶席平面保持干爽,又能使泡茶人更加从容自如地完成出汤和分茶。尤其在出汤的过程中,不必像过去那样急促,也不必担忧因时间的拖延,对茶汤浓度造成的变化和影响。应用匀杯之后,可以心平气和地根据出汤的色泽,判断调整茶汤的浓度,以便调节出汤的速度,并通过在匀杯内茶汤的自然调和,泡出一盏如心所愿、熨帖内心的好茶。

在茶席的设计中,我们选用的匀杯,大多都没有把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与紫砂壶的把手出现的雷同重复,以免影响视觉的美感。匀杯要尽可能的高于泡茶器,以形成视觉上的高下错落。为避免分茶烫手,茶汤在匀杯内的最大容量,不宜超过匀杯高度的二分之一。在匀杯的选择中,要重视匀杯的线条和弧度,是否与拇指和食指构成的手持弧度曲线相吻合,以增加分茶的舒适感、稳定感。更要关注匀杯的流口设计是否科学?在分茶时断水是否干脆?以免在分茶时,造成茶汤的余滴沿杯壁下流,影响席面的干燥和清洁。匀杯流口的设计好坏,是考量一只匀杯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匀杯,在茶席的构成元素中,身材相对较高,无论从茶席的哪一个方向观察,都会比较显眼,因此匀杯釉色的选择,相对茶席的构图而言,可能会是画龙点睛之笔。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