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历史上北方的匈奴一直都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汉代早期统治者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稳定边境局势推出了和亲等一系列的政治措施,稳定了汉匈关系。

直到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王朝的国力发展至鼎盛,汉军开始主动出击与匈奴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在位时汉匈之间战争频繁,早期卫青霍去病等人表现突出,帮助西汉收复了河西走廊等地区,极大的打击了匈奴人的势力,将他们驱逐到了漠北一带。

但在汉武帝在位末期,李广利,李陵等人在与匈奴的战斗中接连失利,这让汉匈之间的关系再次进入了微妙的平衡期。

虽然汉武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彻底击败匈奴人,但作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个主动出击匈奴的帝王,其依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无数史学家和文学创作者的歌颂对象。

但在西汉时真正让汉匈关系趋于稳定,甚至令匈奴单于来使朝贺的皇帝并非汉武帝,而是其曾孙汉宣帝刘询。

他在位时提出了恩威并重的对匈政策,最终令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了汉朝,这标志着汉匈关系走入了新的时期。

不过立下如此功勋的汉宣帝,在历史上的讨论度却十分有限,即使班固将其比作商王武丁和周宣王一样的存在,人们对其功绩也是鲜有提及,和汉武帝相去甚远,笔者认为这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汉宣帝与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并不相同,汉武帝登基时西汉王朝在文景之治后逐渐恢复了元气,不过在对匈奴关系中依然是弱势的一方,甚至还要继续与匈奴和亲,对于心高气傲的汉武帝来说,这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马邑之谋后,西汉彻底改变了对匈奴的政治策略,从之前的示弱求和转变为主动进攻。

为了显示西汉的国力,汉武帝在对匈奴的征伐战争中必须全力以赴,力求通过辉煌的战绩改变匈奴人对中原王朝的看法。

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战役中,汉武帝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发动了远征,虽然汉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这也给汉朝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负担,但即使如此汉朝百姓依然十分拥护武帝的决策。

因为在此前匈奴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实在太多,这也是民族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不过到了汉宣帝在位时,情况已经十分不同了,当时西汉已经彻底在河西走廊站稳了脚跟并有效切断了匈奴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这让匈奴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变得十分有限。

因此相对于全力打击匈奴的汉武帝,汉宣帝对匈奴的态度更加务实,其希望通过对西域等国家的控制遏制匈奴的发展势头,稳定边疆形势,对于开疆拓土并没有更多想法。

而且汉宣帝与匈奴开战的方式也和汉武帝不同,他在登基之后与匈奴的战争多是打着保护乌孙等西域国家的旗号,虽然在战场上汉军是当仁不让的主力,但是并没有直接激化与匈奴之间的矛盾,这也让匈奴和汉王朝的关系没有持续恶化。

与此同时,汉宣帝时期的西汉帝国已经向周边国家展示过实力,因此不需要在和匈奴的战斗中事事争先

比如匈奴在征讨乌孙失败后,乌孙、丁令和乌桓等国家都对匈奴发动了进攻,令匈奴元气大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汉宣帝趁机派出三千余名骑兵深入匈奴领地,兵分三路俘虏了数千名匈奴人,这种胜利虽然显得有些“胜之不武”,但却对匈奴造成了巨大打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汉宣帝“花小钱办大事”的对外方针。

因此无论在作战规模还是作战动机上,汉宣帝都和汉武帝有着显著差别,这也让汉宣帝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烈,但事实上他取得的战绩也是十分辉煌的。

汉宣帝在对匈事业上名声不显的第二个原因,则和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

和穷兵黩武的汉武帝不同,自幼生长在民间的汉宣帝对百姓的生活更加关注,他知道长时间的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因此他在削弱了匈奴势力后,采取了怀柔的政策,这也是汉帝国最终能够赢得匈奴朝拜的关键。

在经历了多次大败之后,汉宣帝时期的匈奴内部出现了大量不和谐的声音,当时匈奴渥衍暴虐,于是部分人另立稽侯㹪单于,由此揭开了匈奴内乱的序幕。

随后甚至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呼韩邪、屠稽、呼揭、车犁、乌籍五位单于先后争立,彼此间战斗不休。

其中呼韩邪单于在战斗中落败,无奈之下其只好带着族人前来投奔汉宣帝,这也是第一次有匈奴单于向汉朝称臣

面对这一局面,汉宣帝在深思熟虑后接受了萧望之的建议,采取了“让而不臣”的方式对待呼韩邪单于。

当时汉宣帝不但赐予了呼韩邪大量的财物,还赐给他冠带衣裳,并且将其地位置于诸侯王之上,这让呼韩邪单于对汉宣帝感恩戴德。

而且这种礼遇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他归顺汉廷的第二年,甚至得到了更加丰厚的礼物。

在呼韩邪单于决定带领族人讨伐逆贼的时候,汉宣帝不但派出汉朝军队为其保驾护航,还向前线转运了三万四千斛良米供匈奴人食用,这令呼韩邪单于彻底对汉宣帝臣服,汉匈的边疆局势也彻底稳定下来。

除了呼韩邪单于之外,北方的郅支单于在听说了呼韩邪单于的遭遇之后,也被汉宣帝的做法所深深折服,并在新年之际遣使到长安向汉宣帝庆贺,这标志着汉匈关系从对立走向了平稳,也为西汉后期北部边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汉宣帝作为西汉真正解决匈奴寇边问题的帝王,其杀手锏并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宽容的态度和和平的姿态,而这显然是汉武帝所不具备的。

但这种和平手段达成的稳定,在观感上远不如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冲击力强大,其过程也缺乏足够的记忆点,因此讨论度自然无法和武帝相提并论。

这种情况在两宋后又有了变本加厉的趋势,当时我国北方中原地区长期被游牧民族所占据,这令汉代士大夫们痛心疾首。

而此前的和议等政策并不能有效解决两宋的被动局面,随着华夷之辩等问题的提出,百姓中的民族情绪不断积累。

汉武帝时期取得的大胜,开始被反复称颂,而汉宣帝的做法和和议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当时自然无法获得承认,这让汉宣帝在舆论战场上再次落败。

关于汉宣帝在抗匈舆论落于下风的原因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汉宣帝的胜利,是建立在汉武帝对匈奴战绩的基础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后,为了稳住匈奴,汉政府每年要进贡大量的财物,这让匈奴人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汉武帝下定决心与匈奴开战的时候,谁都没有把握彻底击溃匈奴,但最终汉武帝依然坚定地做出了开战的选择,并为西汉夺回了大片领土。

从西汉末年李广利,李陵等人的接连失利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匈奴依然有着不俗的战斗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由于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并不断扩大自身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这导致匈奴的贸易受到了极大影响,此时的他们又没了汉朝的供物,经济变得十分窘迫。

而这种经济上的窘迫无疑会增加百姓的不满,这也是匈奴之后分崩离析的关键因素。

因此汉宣帝在战场上面对的匈奴军队无论从战斗力还是战斗士气上都无法和汉武帝的敌人相提并论,其获胜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汉宣帝在位时,其实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了西域地区的管理和开发之上,其对匈奴的打击和招抚更像是其西域政策所产生的福利。

而这项政策的基础就是汉武帝打下的河西走廊,汉宣帝才是那个体会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受益者。

而且这种“支线剧情”获得的成就,和汉武帝苦心经营对匈作战赢得的胜利,在观感上有着很强烈的对比,汉宣帝自然也无法成为汉匈关系演变史中的“男一号”了。

在汉武帝和汉宣帝影响力对比的讨论中,很多人会强调汉武帝主动出击第一人的身份,笔者觉得这固然很重要,但真正让汉武帝脱颖而出的,其实是他彻底征服匈奴的野心和在这项工作上的不懈投入。

这种气魄能够给人以更强烈的冲击,而这种英雄气显然更容易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因此汉宣帝虽然在作为帝王的评价上,可能略优于自己的曾祖父,但在舆论领域就相形见绌了:“好皇帝终究比不上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