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支部队番号,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就是解放军“东南野战军”。毛主席及中央军委,在48年初决议成立这支部队,主要的负责人就是陈毅和粟裕。后来陈、粟二人在1948年4月专程来到西柏坡,粟裕单独向毛主席分析形势、汇报想法,最终东南野战军的番号被暂停掉,以后也没有再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毛主席结合全国变化,希望像47年中野跃进大别山那样,安排华野的三个主力纵队打过长江,牵制住中原、华东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增加南京方面的压力,以利于推动北方战局。但粟裕认为,我军重点还是应放在中原地区的决战上,集中兵力多打几个大仗,歼灭蒋军有生力量,此时过江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在1948年1月,粟裕给中央回了著名的“子养电”,希望暂缓分兵渡江。

围绕着东南野战军的组建和部队南下问题,此后几个月粟裕还跟中央有多封电报往来,他先三次回电“抗命”,这在我军军史上绝无仅有。而毛主席向来不是一意孤行之人,他知道粟裕军事才能出众,既然如此执着地坚持某一观点,前线必有不同寻常的情况。所以48年4月毛主席点名陈毅、粟裕,到西柏坡来当面一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领导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把前线统兵大将叫到总部来面谈,是非常罕见的事情。陈老总顿时忧心忡忡,感觉粟裕闯了大祸:粟裕啊,这是中央的决策,你按毛主席的战略去办就是喽,为什么这么犟呢!其实也很有意思,跟毛主席直接进行电报沟通、讨论过江问题的主要是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倒是正牌的陈老总,仿佛被“陪绑”到了西柏坡一样。当然,陈毅并非在责怪粟裕,更多是一种保护,不希望他因为跟中央的严重分歧而受到处分。

为什么副职粟裕多次“斗胆直陈”,而陈老总作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却没有向毛主席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这其实有一个历史原因。陈毅是建国后的十大元帅之一,本身是很懂军事的。抛下后方、分兵作战很困难,连粟裕都没把握渡江打仗,陈老总怎么敢对中央拍胸脯?这就要追溯到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件往事。

中央红军早期,又称“朱毛”红军。1928年在井冈山上,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老总、陈毅带上山的南昌、湘南起义队伍胜利会师,奠定了中央红军基干。这几位元勋人物的友情是后人共知的,却也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就当事人而言,会师前并不熟悉,彼此没有直观了解,在军事上、政治上他们也有不同的见解,碰撞出火花,短时间内不那么容易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一度被人认为“管得太宽、太远”,1929年他不再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而接替主席的不是别人,正是陈毅。从这个角度看,在红军早期陈毅是提过反对意见的,情况还比较敏感,被毛主席批评为“陈毅主义”。后来大家才认识到,离开了毛主席的正确思想,队伍生存举步维艰,所以又专门请示中央,并由朱德、陈毅等人亲自出面,诚恳地将毛主席请了回来,恢复原职。

在此后的红军、抗战和解放战争进程中,历史又多次验证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战略水准,陈老总叹服不已。就是因为早年吃的那次亏,让他产生了“不能轻易反对毛主席意见,否则很可能犯错误”的想法。一定程度上,这算是陈老总多年来藏在心里的一个负担。48年他没有像粟裕那样,坚持就渡江问题与中央展开讨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粟裕则不同。在中央红军早期,粟裕的职务还比较低;后来红军发起长征,粟裕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多年未见到毛主席。所以在用兵方案和谋略上,他没有陈毅那么多顾虑,而是坚持结合华东战场上的实际状况,有理有据地向中央进行分析、陈述,要在中原打“大歼灭战”。前往西柏坡后,粟裕跟毛主席等五大书记面谈半天,最终伟人罕见地被这位下属将领说动了:暂不渡江。这才有了不久后闻名遐迩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盘踞江北的国军主力被扫除殆尽。而“东南野战军”这个番号就此作古,事实上,该部并未真正建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