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毛主席的办公桌上送来了两封信,这个送信人在信中自称是岳飞后人,而他写信的目的,竟是请求中央给自己找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位岳飞后人,为何找工作找到了中央那里?毛主席知道后,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批示呢?

岳飞后人

给中央送信,请求照顾生计的岳飞后人,名叫岳昌烈,1890年出生,是浙江桐乡人,在信中他言明自己是岳飞第二十七世孙。

作为名人岳飞之后,岳昌烈纵使没有万贯家产傍身,也不至于在花甲之年,还穷困潦倒到让中央帮他找工作。

其实,当年岳飞被奸臣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后,他还存活在世的后人,就低调前往全国各地生活,而岳昌烈便是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后代。

岳昌烈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期。但因岳家家训重视教育,岳昌烈自小便刻苦读书,希望考取功名,以读书人的力量改变时局。

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之物,他总是比同龄人都更快领悟,谈起四书五经也头头是道,所以跟随着古代文人的步程,岳昌烈自是希望能够一举中第,走上为官之道。

当然,他也不负众望,最终在童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同时他也是清末秀才,那腐朽的清王朝最终走向了末路。

而岳昌烈因自小就已被封建思想侵蚀了大脑,对于改革创新之路,他自是走不了的,纵使不愿面对铁一般的现实,他也不得不在这乱世中寻求生计。

起初,岳昌烈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在嘉兴秀洲中学当教书先生。可民国时期,学生们所学习的教材,早已经与封建时代不一样。

一切都是新的,可只有岳昌烈是“旧”的,他的“旧”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时代的枷锁将他紧紧扣住。

于是,校长最终做出了将他辞退的决定,岳昌烈的生活自此便走向了颠沛流离之路。刚开始,岳昌烈想要去其他学堂教学,可他那时又不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所以根本没有学堂愿意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被饿死,岳昌烈只能转而将家产拿出来,变卖一部分,可是这样的日子总不是长久的,很快值钱的家产都被买的差不多,岳昌烈也在这些日子里找到了新的“出路”。

虽说,岳昌烈的思想还是不免带着封建的迂腐,可他作为文人,学习的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时不时就跑到茶馆去读书,也在那里听一听最近又有什么事发生。

偶然有一次,岳昌烈在茶馆读书的时候,听到旁边的人一直在交谈关于教学的事情,听到这儿,岳昌烈这个曾经的教书先生有了兴趣。

也是因此契机,岳昌烈知晓现在的新式中学,最缺的便是能够习得一门外语的老师。岳昌烈在心中记了下来,回去之后就开始寻找学习外语的资料。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岳昌烈终于能够说出一些有模有样的英语了,甚至在这空闲的时间里,他也学习了一点日语。

可岳昌烈的命运,似乎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被日军侵略者打乱了生活。

走投无路下的求助

72年前,岳飞后人为找工作,向中央求助。原来,老人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世孙,年轻时曾考取过秀才,可生不逢时的他,总是与命运擦肩而过,走向困苦。

那么这位老人在向中央求助之时,正经历着什么?毛主席得知之后,批示了五个字,是什么?

日军很快就扫荡到了岳昌烈的家乡,江浙地带,那里的百姓,整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教学生英语工作的岳昌烈,又被日军盯上了。

原来,有一支日军需要有一个会日语的人来翻译,听说岳昌烈恰巧会一点日语之后,便派人让他到日军司令部去。

可身为岳家后人,岳昌烈虽然没有像祖辈那样,上阵杀敌过,但始终铭记着岳家“精忠报国”的祖训,于是在一天夜晚,便偷偷溜走了。

就算真的饿死他乡,岳昌烈也不愿意给日军做走狗。在颠沛流离之际,岳昌烈吃了许多苦,靠着写字、卖字艰难过活。

终于,岳昌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再也不用与广大群众一起,在烽烟战火中苟活。满载着对故土的怀念,岳昌烈回到了桐乡。

可是此时的岳昌烈又面临着新的难题,他想要继续去学校教学,可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学校的建设都很新,前来应聘的教师不是年轻人,就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反观已经年近60岁,没有学习过先进文化,思想也略带腐朽的岳昌烈,更是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收他。

也是在这时,岳昌烈想起来自己在逃亡到革命根据地的时候,那里的百姓都称赞着中国共产党有多么好,人民领袖毛主席有多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昌烈那时也是第一次,深入了解毛主席的伟大事迹,对毛主席很是钦佩。

于是,在如此困难之际,岳昌烈不得已向中央,向毛主席发出了求助,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及诉求都写在了信上,寄到了北京。

第一封信寄出之时是在1951年,那时中央和毛主席正在抓紧时间,紧迫执行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于是岳昌烈的第一封信,是由桐乡县政府先收到的,他们专门派遣专员进行了访问调查之后,将结果进行了书面上报,主席那时并没有看到,

岳昌烈不愿轻言放弃,他想或许再试一下就成功了呢?哪怕自己的生活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但只要自己的信能被主席看到,那也值了。

于是在第二年,岳昌烈便又写了一封信,重新寄给了中央,这一次,毛主席在百忙之中,终于瞧见了,岳飞后人之信几个字眼,他从办公桌上拿起信件,仔细读了起来

信中,岳昌烈还附上了自己作的一些诗,以及抄录的毛主席作的诗句。

岳昌烈言辞中处处透露着真切的感情,颇有岳家风骨,主席对此事上了心,便立刻命人去查证此人身份、所说困境是否属实。

不多久,毛主席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主席便提笔,在信中写下了“可酌情救济”这五个字的批示。

工作问题得以解决

72年前,岳飞后人走投无路之际给中央写信,本以为信件会石沉大海,却不想主席竟亲自作了批示。

岳昌烈也因毛主席短短几个字的批示,在晚年时期不至于穷困潦倒,但毛主席也不是直接给了岳昌烈一笔钱就完事儿了。

这样的话,如果名人之后有困难,都来找政府部门“要钱”,那可是走向了窄道。

当毛主席的批示下来之后,浙江省政府、桐乡县政府对毛主席的批示精神很是上心,先从地方社会救济金中拨出一部分,让岳昌烈能解决温饱。

接着便根据岳昌烈丰富的国学功底,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

因此岳昌烈被安排在了省文史馆,担任撰写历史资料的工作。

或许,岳昌烈从未想过,自己一生颠沛流离,总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可最终他的一封信,竟能得到毛主席的注意,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而毛主席之所以对岳昌烈如此关注,亲自为其请求做出批示,想必也是因为岳飞的缘故。

对毛泽东主席来说,岳飞是他少年时期就很崇拜的历史人物,每当谈起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时,岳飞总要被他提及。

抗战时期,毛泽东喜欢看京剧,尤其是以岳飞为主角的京剧,《岳飞》全剧、折子戏《岳母刺字》每次看过后,毛主席便要亲自站起来热烈鼓掌。

对于岳飞“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精神、骨气,毛主席倍加赞赏,他不止一次在演讲或是外交场合向其他人提起。

对岳飞被冤杀一事,毛主席每次想起便满是愤懑之情,这样名垂千古的将才被杀时才38岁,正是壮年时期,何不令人惋惜?

所以,1952年前往河南进行视察工作的毛主席,专门在返京途中去了一趟河南汤阴,参观了汤阴岳庙和岳飞故里。

期间,毛主席看到此情此景时,不免触动情感,当场背诵了《满江红》。当时的汤阴县县长在进行汇报时,还向主席特别讲述了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汤阴县作为岳飞故里,县长还曾多次调查拜访过其后人,得知岳家后人,没有一个人当过汉奸的。

毛主席听闻很是高兴,忍不住一直赞叹着,岳家后人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想必也是因此缘故,毛主席在看到岳昌烈的信件时,才会亲自进行批示吧。

几年后,毛主席又多次前往杭州,去瞻仰岳飞墓,每次来这里时,他都喜欢站在岳王坟墓前,读几遍那副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其实,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也曾改写了一句诗来纪念岳飞,这句诗便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